曾經締造全球制造神話的中國玩具,如今已經淪落到“論斤賤賣”。
據媒體報道,日前,廣東省汕頭市一家玩具銷售商“百昌玩具”以論斤賣的方式清空沉積的庫存。其員工稱,芭比娃娃7元一斤,喜羊羊等動漫類6元一斤,遙控類10元一斤。很多客戶論噸買,每噸由4000到一萬元,這樣算下來一斤僅為2元。
倒閉的玩具廠“賤賣”玩具,營業中的玩具廠也并不“健康”。7月底,吉林省工商局對在吉林地區流通的玩具進行了抽檢,結果卻令人寒心到乍舌:數據顯示,其在抽檢的21組玩具商品中,發現竟有16組不合格的!
讓國人驕傲的中國玩具產業,到底如何淪落至此?難道真的要走入窮途了嗎?
OEM模式全線潰敗
中國的玩具產業曾經締造著本土制造業的神話。
時間撥回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政府開始大力扶持制造業,鼓勵來料加工(免稅+免臺賬),中國玩具制造業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
2001年中國加入WTO,關稅的減免更是給中國的玩具制造業帶來“飛一般的感覺”,2002年我國玩具企業已經超過8000家,比20年前增長了15倍。同時,我國玩具出口額高達99.32億元,是十年前的三倍。據統計,僅2002年我國的玩具行業從業人員已經超過了100萬,到了2009年更是高達450多萬,為國家貢獻了1500多億元的年產值。
那個時候,用一位業內人士的話來講就是,“閉著眼睛都能掙錢”。
如今,玩具廠家們必須要睜大眼睛,隨時提防危險發生了。
從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開始,我國的玩具企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2008年我國有玩具出口記錄的企業數量由2007年的8610家減少至4388家,數量直線下滑49%。而到了2011年我國玩具企業數量暴跌至1172家,同比降幅接近四成。此外,就在去年,我國玩具虧損企業數同比增長24.22%,小型企業虧損企業數占到52.83%。
那么究竟誰是“幕后黑手”?
和其他很多領域的本土制造業類似,中國玩具制造業以OEM(Origin Entrusted Manufacture)模式為主,即“代工”,依靠成本較低的勞動力和工藝,為品牌創意做附加值較低的加工和制造。在本世紀伊始,因為政策支持和經濟環境的開放,同時憑借著勞動力成本低,許多玩具制造商大量地接收國外訂單。據統計,世界上約1/3的玩具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中國,玩具產業也成為中國出口商品五大支柱之一。
但這種模式非常危險:企業只機械性地充當國外品牌的加工者,沒有戰略思維和品牌形象,更沒有成型的管理制度和內銷業務,對市場的熟悉度基本為零。這樣一旦國外企業的銷售受到影響,那么必定直接牽連其在我國的產品加工廠。
舉個例子: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玩具巨頭商美泰公司近期卻面臨銷售業績的瓶頸。2016年第一季度,該公司直接虧損了7296億美元,創下了它最大季度虧損的歷史紀錄。然而最受傷的卻是它在中國的代工廠,因為其訂單數量的下降,直接導致了代工廠業績的下滑。
同時,自2013年起,歐盟正式施行了玩具新指令(又稱2009/48/EC指令),加強了對玩具安全性,特別是化學性能和電性能的把關。這項號稱“史上最嚴格”的指令大大加重了中國玩具制造業的壓力,首先就是檢測成本的大幅度上升。而中國的玩具制造業利潤空間本身就不大,這項打擊將會是毀滅性的。廣東某玩具廠負責人表示,由于檢測項目的增多,原先只需要4000元的項目現在飆升至3萬多元,原先20%的利潤也降低至了10%。
除此之外,在OEM生產模式下的中國玩具加工廠已經失去了其最大的勞動力成本優勢。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提升,如今新一代年輕的農民工有了更高的工資要求。據國家統計局信息,2015年農民工月平均收入突破3000元大關,比上年增長了7.2%。而在2008年以前,農民工平均工資不足1000元。失去了勞動力成本的優勢,中國依靠OEM下的玩具產業已經變得不堪一擊了。
未能跟隨市場腳步
除了制造領域形勢大變,如今的中國玩具市場也已經是另一番景象了。
據CBNData發布的《卡通形象玩具研究報告》稱,2016年中國玩具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12.25億美元,二、三、四線城市對于玩具市場的消費逐年上升,23-35歲的成年人對于玩具的需求也大幅度上升。
但中國的玩具企業并沒有抓住這個市場趨勢。
首先,中國眾多的玩具企業并沒有瞄準國內市場。
廣東省玩具協會常務副會長李卓明稱,中國14歲以下兒童有2.22億,而二孩政策實施后每年新增的嬰兒會達到2000萬。據資訊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稱,預計2016年到2019年,中國嬰幼兒市場消費增量分別為1119億元、2194億元、1755億元和1572億元。
國內市場潛力雖大,但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據統計,中國目前的玩具產值雖然超過2000億人民幣,但出口額卻占到總產值85%以上??磥碇袊耐婢弋a業仍在國外的市場上“廢寢忘食”。
更諷刺的是,去年中國玩具進口額同比激增了38%,這意味著國外品牌爭相搶占國內市場。李卓明提到,以海關商品編碼稅則號三輪車、踏板車等為例,如果按照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中國出生人口1655萬,那么即使這些新增人口每人都買一輛該類童車,也意味著約9%的市場份額會被進口產品瓜分。
在這種困境中,如果國內企業再不行動,怕是只能分得國外巨頭們的一杯殘羹了。
再者,中國玩具產品的成人市場也未得到良好的開發。
據統計,歐美國家的玩具產品有60%是面向成年人的,84%的年齡在18-69歲之間的日本人,至少擁有一個玩具。而目前中國的玩具產品基本都是面向兒童,幾乎沒有面向成人的產品。這就意味著,我們正在錯過一個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
同時,即使在兒童消費者內部,玩具銷售狀況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玩具測評網站主編Jim Silver曾說過,“孩子們比過去更早地成熟,對玩具也更容易喜新厭舊了。”
如今,孩子們能夠非常輕易地接觸到互聯網信息,能夠選擇的智能游戲機和網絡游戲也越來越多,因此對于游戲的概念也越來越明確。傳統的玩具已經黯然失色,孩子們更喜歡的是那些有創意的新型玩具。
芭比娃娃的衰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盡管美泰公司為自己的娃娃增加了7種膚色、19種瞳孔顏色和24款發型,并設計出可以自由選擇的身材,還是沒能避免銷售量急劇下滑的趨勢:自2012年起芭比娃娃的銷量不斷下滑,到了2015年第三季度,其銷量直線下滑21.%,全年銷售額僅為3億美元。
然而在其全盛的1994年,芭比娃娃的銷售量高達11億美元,95%的3-11歲美國女孩都擁有一個芭比娃娃。
背后的原因,就是當前的女孩不再滿足于一個傳統的“花瓶”娃娃,她們更需要有故事的玩具。當前芭比娃娃的受眾已經縮減到了3-6歲的幼童群體上面。
面對要求越來越高的兒童消費群體,傳統的玩具市場正在不斷萎縮。而為玩具注入新的技術和創意,便成為了當下之重。
玩具產業發展的大變革,提醒著中國的玩具業必須要大換血,跟隨市場新變化的腳步。不然等待著他們的,只有永無止盡的嚴冬。
轉機在哪里
早在2013年,廣東省玩具協會常務副會長李卓明說道,“產業是不會消失的,垮掉的只有企業,我們必須找到新出路。”
如今依靠國外市場的OEM模式已經面臨“零利潤”的時代,中國的玩具企業們必須要從簡單的來料加工裝配,轉向進料加工貿易,加快建立自己的品牌特色,自主研發,自主創新。
但說總比做容易:中國的玩具產業想要找準通往這條“新出路”的方向,重獲“新生”,還需要眾多的困難要克服。但不論怎樣,令人欣慰的是,已經有人在努力探索了。
曾經生產風靡中國的四驅車、悠悠球的奧飛動漫,已于2004年成功開發“玩具+動漫”模式,陸續推出了《巴拉拉小魔仙》等自制動畫片。2013年其又啟動了“以IP為核心的泛娛樂生態系統”戰略,收購了以“喜羊羊”為代表的動漫公司,以知名的動漫人物和情節來帶動玩具的銷售量,獲得了優異的成效。其董事長蔡東青表示,要將公司打造成“中國迪士尼”。且不管他能否兌現自己的承諾,這個努力的方向確實是可圈可點的。
除了奧飛,以車模為主要產品的互動娛樂(原星輝車模)開辟了游戲領域,以游戲來帶動車模銷售,即“游戲+玩具”的全新模式,并同時開展嬰童用品的制作和銷售,實現了多方位的企業轉型和升級。
同時,中國玩具企業也大膽地在科技領域中邁開了一步。中國本土玩具品牌藍帽子率先利用AR技術,打造實體玩具與APP相通的模式,給孩子們更多的科技想象,也打開了智能化兒童玩具市場的新格局。
如此說來,這將會是中國玩具企業激活自我的“黃金時代”嗎?
也許我們不敢妄言是“黃金時代”,但卻可以看作是“陣痛期”。玩企們比以往更需要調整姿態,順應玩具產業新時代的發展。如果它們能夠堅強地挺過去,那么陣痛過后將會是全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