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當年的房地產泡沫經濟導致經濟衰退25年之久,至今還沒有走出衰退泥潭。美國運用房地產結合金融來推動本國經濟,結果釀成全球金融危機,各國的教訓給我們一個啟示:只有實體經濟的穩定才是經濟繁榮的定海神針。
房地產信貸飆升的三大主因
2016年上半年的信貸數據顯示,信貸資源大量涌入個人按揭貸款,今年上半年銀行貸款增加7.53萬億元,其中房地產貸款增加2.93萬億元,同比多增1.04萬億元,數據顯示,6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27.9%,已連續12個月正增長。7月份的4636億元新增貸款中,幾乎全部是住房貸款,可以說7月份的銀行信貸資金盡入房地產彀中。
房地產為什么在一線或者二線的城市火爆程度超出人們想象?盡管經濟下行壓力這么大的情況下也火爆依然,是什么力量支撐房地產業在我國經濟層面中能一枝獨秀并一直延續?如果從房地產來討論房地產,那樣就會局限于面包與面粉的語境中,不能觸及它的深處,也就不能很好的解釋這個信貸數據飆升對經濟的全面影響,所以筆者要另辟蹊徑來論證房地產與信貸的關系。
一是政府財政依賴癥。
從朱镕基總理的財政改革開始,地方和中央的財稅分配是中央拿大頭,地方拿小頭,但地方為了城市改造、基礎設施的建設、文教衛等人員工資等,往往收支難以平衡。朱镕基總理時代分流政府人員、大量的國企退出等等措施使地方還能維持基本的財政平衡。
但隨著政府機構的擴編臃腫、城市基礎建設的盲目擴張和地方國有企業的低效,使財政短缺越來越大,要彌補窟窿的地方也越來越多,財政支出捉襟見肘,那么財政的空缺怎么填?地方政府唯有在土地上打圈子,把農村的集體土地二三萬一畝強征過來,變更一下土地性質,然后掛牌售出,出售的差額就用來彌補那些財政短缺。
但政府的土地畢竟是有限的,要彌補這么大這么多的窟窿,政府漸漸力不從心,只有提高土地單位價格,方能緩解地方政府財政平衡。可是提高土地價格不能由政府自己說了算,那樣“吃相”太難看,用什么辦法呢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能接受越來越離譜的房價呢?就是制造恐慌:你現在不買房以后就更買不起了。
地方政府用推高土地的辦法來給人們制造心理恐懼,上半年多個城市出現“地王”,里面多有國企的身影,國企本來就是政府的延伸機構,每次配合政府來抬高土地價格,不但地方政府高興,也符合國企自身利益,因為對聚集優勢的城市土地開發權壟斷也就意味著對房地產價格的壟斷,能緩解國企低效失去的損失。
這種情況使筆者想起大海里有種鯨魚,掠食時喜歡用氣泡來控制小魚,制造恐怖,把小魚驅趕到一處,然后鯨群合而圍之聚而殲之。現實中國企也是用這種辦法驅趕民眾入市,當民眾恐慌的看到再不下手房子離自己收入的距離越拉越大時,慌不擇路用手頭不多的資本進入房市,銀行房地產信貸在此時增長也就不足為奇。
二是銀行利息倒掛。
今年以來,CPI一直高于銀行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CPI是監測物價水平的一個指標,物價水平上升,意味實際利率下降,如果存款利率保持不變,物價持續上漲就會出現負利率,當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低于CPI時,存錢就會貶值,因為獲得的利息不能抵消物價的上漲。但今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銀行基準利率一年期在1.5%區間,不及上半年CPI平均水平2.1%,CPI漲幅大于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
那么銀行利率這么低,而手頭又有點積蓄的群體怎么辦?人們往往第一想法就是把錢放在能保值升值的地方,以防止手里資本倒掛。但大部分民眾對復雜的東西不敢輕易涉足,通常人們最喜歡簡易操作的產品,那么什么最簡易呢?
當然不會是股票,因為股票市場技術含量太高,加上我國股市制度很不完善,暴露出的內幕交易事件又層出不窮,人們早已成了驚弓之鳥。也不是P2P網絡融資,P2P利率雖高,但近來許多騙子借P2P進行詐騙,真假P2P充斥市場使人們很難辨別,連續的跑路現象,使人們只能遠觀而不敢褻玩焉。
所以市場似乎失去了普通人投資的一片凈土,唯獨只有房子能看得見摸得著,入門沒有多少門檻,操作相對容易,人們只能把有限的資金放入房地產中,給自己的資本多點踏實,寧愿向銀行貸點款也要擠進房地產市場以求財富的穩妥。
三是國家增發貨幣。
我國貨幣量早已超越全球,2012年末M2余額就達到97.42萬億,居世界第一。2015年末M2余額139.2萬億,中國在經濟貨幣化提高的過程中埋下諸多隱患,人們最害怕的是手里的人民幣被稀釋,等于是財富不知不覺的被隱形消耗。
那么如何防止貨幣不被稀釋?能量大的人要么在國內投資資源性的產業保持一定壟斷性,要么把資產轉移到國外。但普通大眾僅僅只是想把財富的抗跌性能增大一點,目能所及的也就是我國這種只升不降的房地產“神奇”產業,房地產無形中成了抗跌神器,所以房地產是普羅大眾當之無愧抵抗“隱形神偷”的首選,哪怕手夠不到也要跳起來向銀行求貸來夠一下房產,以防手中人民幣被稀釋。
只有實體經濟的穩定才是經濟繁榮的定海神針。
從上面三個情況看,房地產信貸的高漲,是我國畸形政策所導致,政府過分依賴投資,把房地產這個生活必需品當作支柱產業來推動經濟增長,給國民經濟帶來諸多后遺癥。目前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用房地產來推動經濟增長而獲得成功,日本當年的房地產泡沫經濟導致經濟衰退25年之久,至今還沒有走出衰退泥潭。美國運用房地產結合金融來推動本國經濟,結果釀成全球金融危機,各國的教訓給我們一個啟示:
美國從2008年開始反思,以為制造業是經濟穩定不可或缺的選項,所以美國開始對制造業又重視起來,資本的回流使美國經濟開始復蘇。而我們還在走人家早已走不下去的老路,過分依賴房地產,房地產的瘋狂會吸納實體經濟的資金,推高實體成本,加劇實體衰落,降低國家競爭力。所以,我國當前經濟調整的方向應該是使房地產回歸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