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新世相”和APP “航空管家”一起策劃了“4小時逃離北上廣”事件:如果在4小時內抵達北上廣的機場,就有30張往返機票贈送。一天之間,這一營銷創意刷爆朋友圈,效果杠杠的,漲粉了、賺錢了、留名了。
很有詩意的策劃,但背后折射出社會的焦慮。只有將日復一日生活在大城市認作是一種“茍且”,方會對遠方和詩意充滿憧憬。“逃離”一詞觸動了每個自認苦逼的城市人。這是一場情緒的消費,30張機票只能讓30個人離開,如果不是提供往返機票,擁躉者估計減半。
“逃離北上廣”已經是一種典型的城市病了。逃離什么呢?城市并沒有什么魔法能將一個人固定,但三座超一線城市能夠代表目前中國最具現代性的生活方式:時間精確、分工明確、制度嚴格、生活便捷……聚集了最強的資本、最高的權力、最豐厚的財富和機會。逃離的人大多只會喊喊口號,但涌入的人可是實實在在的。據智聯招聘的數據分析顯示,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集中在北上廣的比例,2010年是54.1%,三年后增至57.3%。另一方面,北上廣的生活成本水漲船高,僅2012年前三季度,北京房租均價就上漲超20%。
與幾十年前的“進城熱”相比,中國社會結構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城里人越來越多且會更多。如今,城里人的身份已經沒有道德優越感了,反倒是“鄉愁”更讓人浮想聯翩—故鄉,一個永遠回不去的地方。故鄉的確是回不去了,就算回去一趟,兩三天尚能情深款款,十天半月則到忍受極限。橫亙在北上廣與故鄉之間的,絕非一張機票的地理距離,更是一個從吃什么菜、喝什么水到整個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無法彌合的巨大斷裂。“青年白領們在經歷了一線大城市高房價的‘蟻族蝸居’困境之后,選擇逃離‘北上廣’。可是回到中小城市之后,猛然發現生活于‘關系型社會’、‘熟人化社會’和‘庸墮型生活’的不堪和不適,忽又出現了逃回‘北上廣’的現象。大學畢業生及青年白領們的‘搖擺的青春’,恰恰折射出中國城市化非均衡發展所隱藏的深層問題與矛盾。”社會學家胡小武說道。
既然故鄉回不去,就去別的地方。旅行成了中國城市中產階級的新宗教。據《福布斯》自2012年起發布的“中國大陸旅游業最發達城市榜單”表明,北上廣三市連續四年牢牢穩居前三名,且在出行總人次、年人均出行次數、旅游消費支出等方面,還在以1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
旅行能夠營造出一種看似“陌生”的環境,以供逃離的城市人無拘無束地擺脫各種“關系”的撕扯,求得短暫的自由。途中拍照猛發朋友圈,寫雞湯、買手信,回來抹把臉、吸口氣,上班打卡又是一條好漢。逃而不離,這就是“4小時逃離北上廣”營銷事件大獲成功的社會基礎。
到底有沒有一個理想中的城市,能夠同時安放身體與靈魂?這與城市有關,但更取決于你的心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