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著名經濟學家向松祚一番高論引起一陣漣漪。他在近日召開的“2016城市觀點論壇北京行”上語出驚人的表示,單看食品價格上漲了7.4%,已經是相當嚴峻的通脹了。
相當嚴重的通脹?統計局公布的CPI數據不是連續三個月同比都在2.3%嗎?哪來的嚴重通脹?向松祚先生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CPI大部分構成要素是制造業產品,但真正影響老百姓生活的幾大因素對CPI影響非常小。如房地產、教育、醫療等。如果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真正的通脹絕對不是2.3%。”他言辭鑿鑿的肯定:“必須綜合考慮中國現在的貨幣信貸高速擴張,在此背景下隱含著極其嚴重的通脹問題,雖然CPI沒有反映。靠大規模貨幣擴張來穩增長,弄不好可能出現嚴重通脹。”
雖然目前是否已經發生嚴重通脹,筆者學疏才淺,不敢妄言,但是,如果繼續放水貨幣總量必然會發生嚴重的通脹。而目前的中國由于從2014年后半年至今已經在貨幣信貸總量上而不是結構上持續擴張放水,已經隱約看到通脹的腳步正在向老百姓走近。
從“二師兄”身價暴漲中可以窺視一般,豬肉價格冷不丁的突然暴漲。既不是旺季,需求也沒有大多變化,養豬成本不增反降,而豬肉價格竟然連續兩個月大漲。從物價上看,“二師兄”身價暴漲,將會揮舞著通脹鐵耙子撲面而來,多年來“二師兄”一直扮演著通脹“帶頭大哥”的角色。
到底原因何在呢?搜腸刮肚的找尋和分析,最終還是貨幣因素,放水貨幣總量或是真實物價已經很高,通脹蹣跚而來的根本性原因。當然,放水貨幣信貸總量目的在于應對經濟下行保增長。但必須看到,中國經濟面臨放緩壓力是多年患上的慢性病,必須依靠以調理為主的中醫慢慢療傷,而不是放水貨幣總量的猛藥刺激。如果走放水貨幣總量刺激經濟的老路,在實體經濟難以吸收這些過量貨幣信貸后,必然出現兩大惡果:金融風險和嚴重通脹。
如果放水貨幣來刺激經濟增長,經濟也許會一時繁榮,短暫走強,但正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最終很快會滑落的。這就不僅是經濟滑落放緩問題,刺激階段擴張的產能將會嚴重過剩,而這些產能背后壓的都是銀行貸款,銀行貸款壞賬率將會上升,貸款背后資金來源是百姓存款,百姓存款不排除發生兌付難的擠兌現象。最終爆發金融危機。
如果過度放水的貨幣不能被實體經濟吸納,那么通貨膨脹隨之快速而至。實體經濟吸收不了的過多流動性,在爆炒樓市股市后,必將進入到大宗商品、農副產品中炒作價格牟利。前幾年,大蒜、生姜、大蔥、水果等這些市場化程度很高的食品價格都被爆炒過,都帶來了通脹。一季度通脹率已經開始抬頭,過度投放貨幣的副作用已經顯露出來。包括去年以來的股市匯市樓市波動,可謂教訓就在眼前啊。如果發生嚴重通脹,那才是對百姓財富最大的隱蔽性掠奪。因此,可以說,向松祚的嚴重通脹論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怎么辦?權威人士在人民日報訪談中指出:在利用貨幣擴張刺激經濟增長邊際效應持續遞減的情況下,要徹底拋棄試圖通過寬松貨幣加碼來加快經濟增長、做大分母降杠桿的幻想。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在分析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時,旗幟鮮明地說,要深刻理解時代背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有周期性、總量性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這就是說解決主要問題的手段重點不在增加總量,放水總量,而在調整結構、促進各種資源要素均衡。比如,目前市場流動性問題,不是流動性總量不足,而是流動性結構性問題太大,即流動性脫實向虛,不往實體經濟流去的問題。重點不是放水總量,而是調整結構,使得流動性流向實體企業的問題。如果持續放水貨幣信貸總量,結果只能是金融風險越來越大,嚴重通脹悄然而至。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也就是說不在需求側。在供給側主要矛盾得不到有效解決情況下,通過貨幣信貸手段盲目大力度刺激需求只能是南轅北轍,刺激出的要么是泡沫風險,要么是通貨膨脹。這就要求供給側改革的主攻方向必須放在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
推進供給側改革既能降風險又能防通脹,是解決中國經濟沉珂一舉兩得的治本之策。
在中國經濟又一個關鍵口,最高決策層及時調整宏觀政策方向,這是最值得欣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