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時輿論還在一邊倒指責銀行“暴利”,不到兩三年的時間里,更多的聲音開始擔憂銀行業不良加速暴露、利潤下滑。
7月7日,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在新浪財經“2016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上介紹,5月末最新統計顯示,全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已大大超過兩萬億元,達到2.15%。
“現在行長們迫切希望中國經濟盡快好起來,這樣壓在手上的不良貸款可以逢兇化吉,迎刃而解,但這短期內是不可能的。銀行業要做好長期艱苦作戰的準備。”于學軍表示。
中國銀行(3.240,-0.02,-0.61%)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也表示,當前銀行業轉型與否已經關系到銀行的生存問題。利率市場化帶來的利率波動如何適應;存款保險制度后,“銀行業大而不能倒、小也不能倒”的認識已經過去,未來講究市場化生存。
銀行從業者如何看待當下的經營困惑,又有怎樣的轉型探索?在上述論壇上,多位銀行掌門人展開了討論。
不良暴露仍未到底
銀行業曾奉為圭臬的理念正逐漸被顛覆。
興業銀行(15.230,-0.06,-0.39%)行長陶以平介紹,過去習慣認為銀行“有規模就會有效益”已不再適用;“國企、央企、大中型金融同業一般不會違約”這一信仰被打破;“債券市場、銀行理財產品必須剛性兌付”、“國家不會讓銀行破產”等認識未來也將不再適用。
平安銀行(8.760,-0.02,-0.23%)行長邵平表示,在四年左右時間里,銀行業利潤增速從30%到接近零增長。除了利潤下滑、不良攀升之外,銀行在新增信貸上也面臨“資產荒”。原來風險較小的國企債務、地方政府擔保的信用債也開始爆發風險。新增資產缺乏“安全區”,銀行腹背受敵。
“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并沒有到底,風險并沒有完全的釋放,現在正是風險管理的關鍵時期。”交通銀行(5.830,-0.01,-0.17%)董事長牛錫明認為。在轉型發展期,銀行應特別重視利潤當期性與風險滯后性的錯配。發放貸款后利潤當期就增加,但3年后才會出現風險,5年后不良貸款會增加,7年后會形成損失。這種錯配往往會使得經營者短期只看到利潤忽視風險。
原中信銀行(5.710,-0.05,-0.87%)信貸管理部總經理孫建林對此深有同感。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銀行好壞離不開企業好壞,企業好壞離不開經濟好壞。在出口、消費、固定資產投資這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由于固定資產投資見效最快,在經濟刺激中最常用。
在這一邏輯聯系中,一般中央政府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貨幣政策,大型建設項目上馬,固定投資需要的水泥、鋼材、煤炭等項目進行投產,但在2-5年后,大量項目建成后引發產能過剩,這期間也伴隨著通貨膨脹問題。此后,國家開始實施緊縮性宏觀調控政策,進而可能導致銀行業出現大面積不良增加,這通常是在放款1-3年后才會顯現。“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大多是在經濟繁榮時期發放的。”
一些可以佐證的事件有,廣東省某地申請多年的一項700億規模的鋼鐵項目在2012年得到批復。此前,該項目由于選址、成本、環境等多方考慮未予批準。而近年來,鋼鐵業整體產能嚴重過剩,大量鋼鐵負債率過高或成為銀行業的不良。
牛錫明認為,現階段正是風險管理的關鍵時期,“誰風險管理得好、質量穩定,誰就是贏家。”
尋找差異轉型路徑
與會銀行家們的共識是,過去銀行業靠牌照紅利和利率管制的優勢,在經濟高速增長時,銀行就能很容易獲得高利潤的時代已經遠去。當下更考驗銀行精細化經營和管理的能力。尋找銀行的差異化發展路徑成為多位銀行掌門人的共識。
在具體發展路徑上,牛錫明介紹,交通銀行建立風險管理責任制和風險崗位責任制,對不良貸款上升的分行進行責任認定,對有責任的領導追究管理責任,使其有壓力和責任感。
陶以平表示,興業將以輕資本、高效率作為方向,發展批發金融、工商金融、零售金融和資管金融四項驅動業務。
廣發銀行董事長董建岳認為,普惠金融也可以成為銀行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通過科技終端實現廣覆蓋,該行96%的業務目前已可以通過網上、手機等渠道辦理,不需要去柜臺。在多數銀行敬而遠之的小微企業,廣發將三分之一的網點專門做小微業務,專營后的不良率為1.23%低于全行平均水平,基于大數據為長期在廣發結算的小微客戶提供的“送貸上門”業務,目前該業務還未有不良。
在中國銀行業的實力越來越多占據國際銀行榜單前列的當下,國際化也成為部分銀行的新的方向。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于國際基礎設施和產能合作很上心,唯恐錯過這班車。”中國銀行董事長田國立介紹。中國貿易對外開放新格局、“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這是中國銀行業30年未有的大機遇。
浦發銀行(15.490,-0.08,-0.51%)行長劉信義也表示,在早期“引進來”之外,中國銀行業加快“走出去”,海外資產和收入貢獻明顯提升。但目前中國銀行業國際化業務和收入占比仍然很低,甚至未達到一個州際銀行的規模,距離國際銀行業國際業務占比至少40%的標準。中國銀行業仍需要進一步加快海外網點布局和全球服務能力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