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銀行業壞賬風險不斷顯現。
“去年政府和業界在盤活不良資產方面都作了很多努力,1.65%的整體不良貸款率已有所體現,雖然政府陸續推出了資產證券化以及債轉股的試點計劃,但不良貸款上升的情況主要取決于銀行本身業務的改善。”普華永道中國銀行業及資本市場主管合伙人梁國威在4月20日的記者會表示。
他指出,今年年底,銀行業整體的不良貸款率有可能繼續上升,超過1.8%甚至接近2%的水平,“我認為,不良貸款率的拐點在今明兩年不會出現”。
根據普華永道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18家上市銀行的信貸風險有所增加,不良貸款額達9482.8億元,同比飆升48.61%,平均的不良貸款率由2014年的1.22%上升至1.65%。為應對風險增加,上市銀行相應加大了力度處理,共注銷或轉讓了3861億元不良貸款,較2014年增加了67%。
同時,評級機構穆迪在4月18日發布的報告指出,作為前瞻性指標的關注類貸款顯示未來12-18個月中資銀行的資產質量持續承壓。
截至去年年底,穆迪受評的10家上市銀行的關注類貸款 (借款人償還能力較低的貸款) 上升了56個基點,達到3.47%。該比率在2015年上半年和2015年下半年分別上升了36個基點和20個基點。
“關注類貸款的確有可能轉變為不良貸款,而且確實在增加。至于是否會最終成為不良貸款,主要取決于銀行本身的措施以及宏觀經濟環境。從銀行角度來看,一般可以通過增加抵押品,擔保,或者選擇退出。如果要批量處理,則主要通過打包出售給資產管理公司。”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監管層或放寬資本要求以擴大鋪路債轉股“債轉股”無疑是近期市場追逐的熱點。此舉既能降低企業杠桿率,又有可能解決銀行不良貸款率,可謂“一箭雙雕”。
“過去六個月,市場對此的反應相對溫和,目前法規、監管、市場層面仍有較多不確定因素。作為一個試點計劃,整體影響相對小。市場人士普遍認為這個思路和方向是對的,是否能做大做成功,成為銀行解決不良資產的出路,仍需要更多的時間,擴大規模,將相關的東西理順。”梁國威表示。
同時,他指出,此次的債轉股與1998年-2000年國企改革與銀行業重組時期相比必須有所區別。“目前銀行最關注的是他們是否能夠自由選擇將哪些債務轉為股權,如何管理以及定價,以及是否有合理的退出機制等,不然將難以持續下去。”
他續稱,在此之前還有很長的路,“建議銀行還是實事求是地管理好貸款和資產質量,以及多進行一些"輕裝上陣"的中介業務,比如理財產品等,以此來提升今年的業績。”
據媒體報道,內地銀行業首批“債轉股”規模為1萬億元,預計在三年甚至更短時間內,化解約1萬億元規模的銀行潛在不良資產。報道還提及,債轉股對象聚焦為有潛在價值、出現暫時困難的企業,并以國企為主。
市場人士認為,“債轉股”作為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方法之一,按照現行的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不可以持有非銀行金融機構及企業股權,因此難以大規模鋪開。
對此,梁國威表示:“如果監管層允許市場化的債轉股,允許銀行擴大債轉股的規模,很有可能將放寬對資本要求和風險資產的界定。目前對銀行的信貸資產以及直接投資資產的資本金要求有所區別。”
評級機構惠譽在4月19日的報告中指出,1萬億元的債轉股占中國商業銀行整體不良貸款和關注類貸款的24%,占整個銀行體系國內貸款的比例為1%,因此對整個銀行體系的影響有限。同時,該報告表示,股權投資較銀行貸款的風險更高,大規模的債轉股或會削弱銀行的資本狀況。
此外,在市場的殷切期盼中,不良資產證券化信披指引近日正式出臺。“商業銀行不能再依賴清盤、注銷、轉讓等傳統方法處理不良資產,不良資產證券化是符合效率和成本效益的可行方法,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障礙,比如產品的估值、定價和機構投資者的風險胃納水平等。”普華永道香港銀行業及資本市場合伙人譚文杰指出。
4-6家中小型銀行年內將赴港上市
面臨日益逼近監管紅線的資本充足率指標,以最短的時間上市集資是目前很多城商行的首要任務。今年以來,浙商銀行、天津銀行已成功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由于銀行業整體盈利水平見頂,為了滿足資本充足率的紅線,一些小型銀行紛紛選擇在香港上市,從而緩解資本壓力。即使港股的估值水平低于A股市場,但由于香港上市流程相對可控,基本上一年內可以完成,相比之下,內地市場IPO面臨一定的政策風險。”梁國威坦言。
他舉例說,比如一家城商行在香港上市融資規模為100億港元,通過杠桿可以進行1000多億港元的業務,以每年2%的利差計算,即可以帶來約20億港元的可觀盈利。
“雖然在內地A股上市的融資金額可能更高,但香港上市時間較短,基本能夠覆蓋上市產生的估值差異。因此,即使目前整體港股市場上銀行股市盈率低迷,我們仍然鼓勵一些未上市的中小型銀行盡量上市。”他表示,并透露今年將有4-6家中小型銀行在港上市。
實際上,從去年上市的幾家城商行情況來看,香港市場的投資者對于內地銀行的興趣乏善可陳。除鄭州銀行勉強足額,并獲得0.19倍的輕微超額認購外,其余多家城商行股份認購均遭遇冷場,天津銀行、浙商銀行IPO亦遭遇等均認購不足。“隨著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對一些中小型銀行的沖擊最大。這些城商行在吸納存款上面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同時缺乏足夠的市場定價能力。”梁國威分析,這是城商行難以吸引投資者的重要原因。
而出于迫切的融資需求,事實上,自2010年底,重慶農商行敲開香港市場大門后,多家地方銀行相繼赴港上市。自2013年重慶銀行和徽商銀行登陸H股后,每年均有城商行成功赴港上市。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在港交所掛牌交易的內地城商行包括徽商銀行、哈爾濱銀行、重慶銀行、盛京銀行、青島銀行、錦州銀行、鄭州銀行、浙商銀行、天津銀行等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