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環境下,地方政府如果不能采取取締、關閉、整頓等堅決措施,有效堵住企業非法排污的口子,不難想象,在未來幾年里,全國性的大氣霧霾現象不會緩解。同時,我國過剩產能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現象也將會更加嚴重。
環保部近日發布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進展情況的通報。通報顯示,受經濟下行影響,企業環境守法形勢不容樂觀。違法項目清理和處理工作仍有較大難度,部分企業為減少運營成本,擅自停運環保設施、偷排偷放等環境違法時有發生,環境監管形勢依然嚴峻。
今年是新《環境保護法》實施第一個年頭,新法賦予了環保部門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以及移送行政拘留等手段,這部法律因此也被稱為長“牙齒”的環保法。然而,今年不利的經濟形勢,對新環保法的順利實行構成了很大的挑戰。
地方政府對保護和改善本區域環境質量負有主體責任,按道理應主動引導企業遵紀守法保護環境。但是,環境保護讓位于經濟發展的思維在一些地方根深蒂固,當兩者發生沖突時,一些地方政府往往要求環保服從所謂的“發展大局”。在11月底,華北、黃淮等地持續出現的重度空氣污染令人印象深刻,霧霾發生期間,一些城市一邊拉響預警,一邊對排污企業聽之任之。數據顯示,當時全國共有700多家廢氣重點監控企業超標排放,肆意的超標排放加上不利的氣象條件,讓大氣污染雪上加霜。
環保部的通報顯示,在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下,一些地方政府有意無意地放緩了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步伐。國務院去年底印發了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有關通知,要求重典治亂、鐵拳治污。然而,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一些地區至今都沒有出臺相關實施細則,更沒有分解具體工作任務和實施時間表。正是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環保意識如此渙散,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一些企業為了減少運營成本,更是視環境守法為兒戲。大型企業的排污狀況本來是便于監控和管理的,通過在線監測設備等技術手段就可較好地掌握,但部分地區環境監管態度曖昧,這在客觀上縱容了不法企業的造假行為。少數不法企業在自動監控設施及數據上弄虛作假,逃避環境保護部門的監管,更有甚者,一些企業對自動監控設施進行了破壞,以方便其肆意排污。
經濟下行壓力再大,也不能成為放任企業繼續污染環境的理由。當前經濟環境下,地方政府如果不能采取取締、關閉、整頓等堅決措施,有效堵住企業非法排污的口子,不難想象,在未來幾年里,全國性的大氣霧霾現象不會緩解。同時,我國過剩產能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現象也將會更加嚴重。一些政府部門目前的得過且過,最終將給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大局和整個國家的環境安全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對我國經濟社會的長期發展,也將造成巨大的危害。
在經濟下行影響下,一些企業目前正游走于盈虧平衡點甚至已處于虧損,他們偷排漏排、超標排放、弄虛作假的意愿,確實可以用“最壞的惡意”來推測。此時,更需要各級政府通過鼓勵科技創新來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并逐步徹底改變此前多年以犧牲環境、消耗資源為前提的發展方式。同時,各地環保部門必須依法嚴格履行職責,通過約談、曝光、追蹤等方式,把環保督察壓力傳導出去,督促地方政府部門承擔起環境治理的責任,并讓所有企業都深刻意識到,環境守法是生產經營中一條絕不可逾越的底線。(樊大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