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評論文章指出,許多新興市場政策制定者都面臨著艱難和不確定的未來。他們可以從認清自己正面臨一個可能十分嚴重的問題開始。輕松的好日子結束了;等待著他們的是艱苦的工作。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有關金融熱潮后果的權威名言現在已經變成了普遍看法:只有當潮水退去,你才能看到誰在裸泳。
然而,就多年來一直享受著廉價資金的新興市場國家而言,這個問題因為游泳者身份的變化而變得復雜。
從上世紀80年代的拉美危機到90年代后期的亞洲金融危機,傳統上新興市場的債務危機基本集中于通常以美元計價的主權債務,并且往往與盯住匯率制的崩潰有關。但過去10年,新興市場的債務積累過多集中在企業部門,且通常是本幣債務。新興市場私人部門的債務總額現在已經超過了年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0%,甚至比處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邊緣時的發達經濟體還高。
事實上,考慮到新興市場私人部門的債務數據并不完備,問題可能更為嚴重。一些由美聯儲(Fed)量化寬松計劃創造并進入新興市場的廉價資金是通過影子銀行體系流入的,這種資金流動更難記錄。許多新興市場還從中國不透明的發展銀行借入數量龐大但數額不明的資金。
新興市場的危機一般以突然的強烈沖擊和嚴重的經濟調整收尾——通常包括債務減記——這為國家的再次增長掃清了道路。現在,尤其是在中國等政府財力雄厚的國家,債務風險的結局與過去不同:政府通過紓困和監管上的寬容等國家干預手段進行一系列短期部分修正,以保證經濟的繼續運行。這樣的做法可能會導致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泡沫破裂后遭遇的那種長期經濟不振:銀行因為資產負債表中充斥的不良貸款而被削弱;瀕臨破產的企業茍延殘喘;過剩的工業產能導致過量供應并帶來長期通縮的威脅。
很容易看出為何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當局更寧愿避開債務問題,而非進行果斷處理。雖然達不到官方增長目標無疑會削弱中國政府的信譽,但全面爆發的債務危機和衰退,以及銀行和企業大批破產,會帶來更為嚴重的后果。
中國對匯率的管理,以及更大范圍內由出口導向型制造業經濟模式向國內需求拉動的服務業經濟模式的艱難轉型,明顯表明中國政府習慣將大動作分解為一連串的小步子,有時還通過撤消動作以避免短期經濟擾亂。在債務危機面前,中國如果再次采用這種行為模式也算不上什么意外。如果事實的確如此,中國和新興市場整體的長期增長前景將會變得更為黯淡。
對作為一個資產類別的新興市場的狂熱始于全球金融危機之前,并在危機后快速卷土重來。幸運的是,這種過度熱情現在大體上已經消散。但這種狂熱持續了較長時間,其造成的資本錯配可能需要花上幾年的時間和數十億美元的損失才能厘清。
許多新興市場政策制定者都面臨著艱難和不確定的未來。他們可以從認清自己正面臨一個可能十分嚴重的問題開始。輕松的好日子結束了;等待著他們的是艱苦的工作。(文章來源:FT中文網)
譯者/許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