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巴倫周刊 作者:尼古拉斯·賈辛斯基
要想防止當前這場信心危機演變為一場全面的金融危機,就看監管機構會怎么做了。
全球金融系統正遭遇一場嚴重的信心危機。
(相關資料圖)
一切始于加密貨幣貸款機構Silvergate (SI)的倒閉,隨后蔓延到硅谷銀行母公司、風險資本最青睞的SVB Financial (SIVB),后來和加密貨幣有關聯的Signature Bank (SBNY)也倒閉了。現在,這場信心危機蔓延到了“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瑞士信貸(CS)。
瑞信登上新聞頭條后,銀行股再次受到沖擊。全球金融危機暴發前,瑞信ADR價格達到75美元以上的峰值,進入2023年時約為3美元,周三收盤下跌14%,至2.16美元。其他歐洲銀行股也大幅下挫:法國興業銀行(GLE.法國)下跌12%,德意志銀行(DB)下跌8.6%,瑞銀集團(UBS)下跌6.3%。美國大型銀行股也未能幸免:摩根大通(JPM)下跌5%,高盛(GS)下跌4%,摩根士丹利(MS)下跌5%。
人們不由得要問:硅谷銀行是一家規模為2120億美元、存款基礎集中度很高的地區性銀行,它的倒閉是如何牽連到瑞信和全球銀行系統的?
瑞信股價暴跌早在醞釀中
硅谷銀行和瑞信似乎沒有太多共同之處。硅谷銀行是一家美國地區性銀行,而瑞信是一家全球性銀行。截至2022年底,瑞信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價值約為5300億瑞士法郎(約合5750億美元),是硅谷銀行的兩倍多。瑞信是美聯儲20多家一級交易商之一,國際清算銀行金融穩定委員會將其視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也就是“大到不能倒”的那類銀行。在傳統銀行業務的基礎上,瑞信還在幾個大洲開展投資銀行、財富管理和其他業務。
但瑞信自身也存在很多問題。近年來,瑞信一直是歐洲銀行業中問題最多的銀行,該行在2010年代中期的垃圾債交易中蒙受巨虧,遭受過Archegos Capital Management爆倉和Greensill Capital倒閉的雙重沖擊,更換過幾位首席執行官和董事長等等。這些問題帶來的后果是,僅去年第四季度客戶存款流失就超過1100億瑞士法郎。
瑞信最新的轉型計劃是將業務重心從投行業務轉向財富管理,同時全面削減成本。該行已同意把證券化產品部門出售給阿波羅全球管理(Apollo Global Management),并表示可能剝離美國投行業務瑞信第一波士頓(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去年秋天,瑞信從由沙特國家銀行(Saudi National Bank)牽頭的投資者那里為轉型籌集了資金。重組需要花錢,并給現金流帶來壓力,2021年瑞信每股收益為2.32美元,2022年每股虧損2.77美元,分析師預測2023年每股虧損0.31美元。
周二,瑞信稱2021年和2022年財務報告中存在“重大缺陷”,周三,有消息稱沙特國家銀行不打算向瑞信提供更多資本,要把持股比例保持在10%以下,這些是瑞信股價最近一輪下跌名義上的導火索。但瑞信股價的下跌似乎早就在欲釀之中,就等著這樣的時刻到來了。“這樣的時刻”指的就是硅谷銀行破產引發的擔憂,人們對瑞信轉型計劃的討論轉向了更加不詳的問題上。
和硅谷銀行一樣,客戶存款流失給瑞信的流動性帶來壓力,轉型成本也是一個壓力來源,這兩個因素削弱了瑞信償還短期負債的能力,即便該行整體資產負債情況仍符合監管要求。一個令人擔心的問題是,如果存款繼續外流,瑞信可能不得不出售長期資產,這就是硅谷銀行倒閉的原因——過去一年美聯儲加息導致其資產負債表上債券的價值下降,許多資產被虧本出售。
金融危機是否會爆發取決于監管機構
和硅谷銀行破產后的情況一樣,各國監管機構和政府現在面臨找到解決辦法、防止爆發更嚴重的信心危機或風波在全球銀行系統蔓延的壓力。
管理咨詢公司Opimas首席執行官奧克塔維奧·馬倫齊(Octavio Marenzi)說:“現在看來瑞士央行(SNB)將不可避免地介入為瑞信提供‘生命線’,瑞士央行和瑞士政府充分意識到,如果瑞信破產、或者儲戶蒙受任何損失,瑞士作為金融中心的聲譽將被摧毀。”
當地時間周三晚間,瑞士央行和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FINMA)表示,如有必要,將向瑞信提供流動性。
雖然硅谷銀行和瑞信各自存在特有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不會影響到其他大多數銀行,但二者存在一個共同的根本問題:銀行依靠信心來維持業務。銀行業務模式的核心就是從一方借錢再借給另一方,只要兩方不會有很多人同時要求獲得自己的資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就不會出現什么問題。
正如過去一周人們所看到的,事態升級速度會非常快。有關客戶提款的傳言或報道會促使更多人提款,引發銀行擠兌,并創造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尤其是對于那些已經存在問題、流動性或盈利能力下降的銀行。這讓人想起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在《太陽照常升起》中寫的:“你是怎么破產的?”“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逐漸破產,另一種是突然破產。”(How did you go bankrupt? Two ways. Gradually, then suddenly.)
當投資者對一兩家銀行的信心出現動搖時,他們就會戰戰兢兢地尋找下一個潛在受害者,進而推低所有銀行股的價格。這正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首席歐洲經濟學家安德魯·肯寧漢(Andrew Kenningham)說:“瑞信的問題再次引發了這樣一個問題:這是一場全球性危機的開端,還是又一個‘個案’?這已經是幾個月來出現的第三個所謂‘一次性’問題,前兩個分別是去年9月英國國債市場危機和上周美國地區性銀行倒閉,因此,認為今后不會出現其他問題的想法是愚蠢的。”
現在,要想防止當前這場信心危機演變為一場全面的金融危機,就看監管機構會怎么做了。
編輯/lamb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