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家獨立的央行被凍結外匯儲備時,其他央行不得不考慮自己什么時候會成為下一個被制裁的對象。
當地時間3月22日,在接受雜志《外交政策》采訪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一副總裁吉塔·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警告稱,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更具體地說,凍結俄羅斯央行持有的美元和歐元外匯儲備,可能會適得其反,導致其他國家央行更不愿意持有如此大量的美元和歐元外匯儲備。
幾十年來,以美元為基礎的國際金融體系一直以自由市場原則為基礎。但當一家獨立的央行被凍結外匯儲備時,其他央行不得不考慮自己什么時候會成為下一個被制裁的對象。
最終,某些國家可能會重新考慮持有外匯的結構。
“我們可能會看到一些國家重新考慮某些貨幣的儲備數量,”戈皮納特告訴《外交政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全球支付體系正在“日益分裂”。
自2014年以來,俄羅斯央行逐步剝離了大部分美元資產的儲備,但美元、歐元和英鎊仍占其持倉量的50%以上,分布在法國、德國、日本、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家。
另外,俄羅斯并不是唯一這么做的國家。拉美國家逐漸分散其外匯儲備,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當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并不是唯一一個強調這一趨勢的機構。就在前幾天, 高盛發布了一份報告。
高盛認為,目前美元強勁表現不可持續,短期走勢將取決于俄烏沖突變化及美聯儲緊縮政策的變化。中長期角度,俄烏危機引發的“去美元化”可能導致美元持續走弱。
高盛表示,除了大宗商品持續走高外,美國政府對俄羅斯一系列制裁存在代價高昂的潛在成本:制裁過度干擾全球資金流動,可能導致金融交易開始完全轉移到美國之外。而對俄羅斯央行的制裁,則可能導致海外各國重新考慮在貿易和金融中是否使用美元(例如非美元結算石油),這將威脅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在中長期內影響美元匯率。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的投資策略師佐爾坦·波薩爾(Zoltan Poszar)最近指出, 此次制裁可能會引發更大的轉變,各個國家的央行擺脫以法定貨幣的形式持有儲備,加密貨幣、黃金和其他商品(如石油)的混合體作為新的儲備資產選擇,逐漸形成新的系統。
編輯/iri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