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國企改革,上下半年對比鮮明。上半年蓄力,下半年發力,國企改革半程加速的態勢十分明顯。而到了2016年的下半年,多項改革試點相繼公布,國企改革文件體系陸續完成。
中央巡視組對國資委的表態,成為了國企改革快速推進的一個催化劑。
配套文件
2016年國資改革對比的分界點,恰在中央巡視組的到來,在結束巡視之后,中央巡視組提出了國資改革進展緩慢。“中央今年第一輪巡視后,對國資委提出了巡視意見:國企改革進展緩慢,現在第二輪巡視開始了。”國資委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曾在2016年公開表示。
《中國經營報》記者在中央巡視組網站上看到,2016年6月1日,中央第十四巡視組向國資委黨委反饋專項巡視情況。巡視組反饋的情況顯示,“黨的領導弱化,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不夠到位,推進國資國企改革進度較緩,改革系統性、針對性、時效性不夠強;實施監管有欠缺,存在越位、錯位、不到位等問題,追責問責制度不健全,監督力度不夠,對央企存在的一些問題督促整改不力。”
“國企改革進展緩慢,針對性、時效性明顯不夠。現在專家學者、社會輿論各方面議論也很多,大家對國企改革給予厚望,國資委也開展了四項方面的事情,但是改革與大家的期望差距比較大。”季曉南對目前的窘境直言不諱。
2016年也被稱為國企改革的落實之年。
一位參與國企改革的權威人士透露,2015年,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推出了19項國企改革措施,2016年會推出21項左右的改革政策,包括國企調整與重組、員工持股、薪酬改革等內容。截至目前,已經出臺12項政策,還在制定中的為9項。
該人士表示,整體思路就是“一個放開一個監管,圍繞市場化進行改革,同時防止國有資產流失”。2015年 9月13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這也被認為是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正式出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企改革后,歷時22個月,頂層設計得以出臺。
之后,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作 “國務院關于國有資產管理與體制改革情況的報告”時指出,“已相繼制定出臺13個專項改革意見或方案,還有9個文件正在履行相關程序,相關配套文件即將全部制定完成。下一步將推動重組整合,加大集團層面的兼并重組,進一步精干主業,推動產業鏈關鍵業務的重組整合,優化配置同類資源,實行專業化運營,提升中央企業整體功能和運行效率,打造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季曉南透露,下一步的國資管理體制會發生重大變化。“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內容機制。《意見》提出,以管資本為主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探索有效的運營模式。”
央企重組加速
2016年,國資委對5對10家中央企業進行了重組,分別為中國國旅集團有限公司整體并入中國港中旅集團公司、中國中紡集團公司整體并入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中材集團公司實施重組、寶鋼集團有限公司與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實施聯合重組、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整體并入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
2015年至2016年,重組整合的央企共有22家,央企數量減少為102家。
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對外表示,即將到來的2017年,國企改革重點是兼并重組,央企數量將會進一步縮減。
張喜武同時表示,這些企業的重組各有特點,從產業鏈上看,有縱向整合、有橫向整合;從區域分布上看,有境內企業、有境外企業;從集團重組方式上看,有新設合并、有吸收合并;從上市公司重組方式上看,有換股吸并、有資產置換;從行業發展階段上看,有的處在快速上升期,有的處在筑底爬坡期。中央企業的重組,有力應對了全球范圍內市場競爭加劇、行業產業大調整的嚴峻挑戰。
重組之后,國資委打造了各個行業的巨型航母。
據了解,重組前,中國遠洋和中國海運在行業中分列排名世界第6和第8,重組后中國遠洋海運綜合運力、干散貨、油輪和雜貨特種船隊運力規模排名世界第一。寶武集團成立后,粗鋼產量近6000萬噸,其中高端產品產量達到4000余萬噸,超過韓國浦項和日本新日鐵。中糧集團重組中紡集團后,總資產和營業收入都接近5000億元,在國際大糧商中排名第一,油脂、棉花等品種的經營能力將躍居全國首位、全球前列。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不久前,各地方國企人員前來北京培訓,學習兼并重組過程中的經驗。2017年依舊是兼并重組唱重頭戲。
改革需要放權
雖然在2016年的后半程,國資委大力推進央企重組,但是從宏觀上,外界更加注重國資委如何從“管人管事管資產”向放權“管資本”方向轉變。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則直接指出目前國企改革的模糊之處。“改革的邏輯順序上應該先是宏觀改革,然后是微觀改革,先要構建以管資本為主的管理體制,再來推動國企的改革。如果在宏觀層面,以管資本為主的體制、框架沒有搭建起來,在微觀層面推動國企的改革可能也沒有方向。改革搞不好就是原地打轉的。改革的邏輯順序上應當是很清晰的,沒有這個前提,國資國企改革混在一起說,‘眉毛胡子一把抓’,很難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劉尚希還認為:“如果沒有現代產權制度的構建,我們基本經濟制度可能就會碰撞打滑,懸在半空。現代產權制度對當前國資國企改革來講,我認為這就是一個總的目標。”
“涉及到國資國企改革相關的部門需要一種自我改變的精神,如果沒有這種自我革命的精神,按照原有的體制框架,每一個部門首長的權力都不愿意放棄,那么改革就沒法推進,只能原地踏步。”劉尚希指出。
“這就要求與國資國企相關的這些管理部門,怎么樣有大局意識,光是說有大局意識,但是涉及到動真格要改革的時候誰都不愿意放棄手中的權力。”他說。
國企改革2016年大事記
十項改革試點推出
2016年2月25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媒體通氣會,表示將開展“十項改革試點”,以點帶面、以點串線,形成經驗、復制推廣。
十項試點分別是:落實董事會職權試點、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者試點、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試點、企業薪酬分配差異化改革試點、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中央企業兼并重組試點、部分重要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試點、國有企業信息公開工作試點、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試點。
資本平臺搭建加快
國務院國資委在中糧集團、國投等8家企業開展了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在誠通集團、中國國新開展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向兩家試點企業劃轉了部分中央企業股權,發起設立了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和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
36家省級國資委改組組建了142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在改組組建方式、投資運營模式、授權范圍、作用發揮等方面探索積累了初步的經驗。
重組整合力度加大
2016年,央企港中旅集團與國旅集團、中糧集團與中紡集團、中國建材與中材集團、寶鋼與武鋼、中儲糧與中儲棉共5對企業完成重組,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組建。中央企業戶數調整至102戶。
地方國企共開展了135項重組整合,十多個省市制定了監管企業重組整合的實施意見或方案,一大批重組整合項目已經完成。
管理層級合理壓縮
2016年5月18日,《中央企業深化改革瘦身健體工作方案》審議通過。文件中稱,2016年會選擇一批中央企業啟動壓縮管理層級和壓減法人層級、法人單位試點,力爭用三年時間,使多數中央企業管理層級控制在3~4層以下,法人單位減少20%左右。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3月12日表示,目前中央企業的管理層級仍比較多,大部分都有四五級,還有更多層級的,對此必須改革,壓縮管理層級。
8月,國家電網、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等5家企業被明確作為管理層級壓減工作的重點企業。
“三供一業”限期移交
2016年7月13日,國務院國資委和財政部共同召開全國國有企業“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視頻會議。
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專項小組組長、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出席會議并講話。他要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推進“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并計劃在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
員工持股《意見》發布
國務院國資委于2016年8月18日下發了《關于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的意見》。對開展員工持股試點涉及的試點企業條件、持股員工范圍、出資入股方式、入股價格、股權結構、持股比例、股權流轉等關鍵事項,都提出了明確要求。
試點級別將在央企三級及以下控股企業實施。對于試點企業什么人能持股,《試點意見》進一步明確,不是高管持股,而是骨干持股,遵守“以崗定股、動態調整”的原則。
混改試點浮出水面
2016年10月上旬,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鶴主持召開專題會,研究部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相關工作。
會上,東航集團、聯通集團、南方電網、哈電集團、中國核建、中國船舶等中央企業和浙江省發改委負責人就列入第一批試點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項目實施方案做了詳細介紹。混改“6+1”試點浮出水面。
化解過剩產能見效
截至2016年10月底,國務院國資委通過成立中央企業煤炭資產管理平臺等系列措施,中央企業化解鋼鐵過剩產能483萬噸,完成率達到67.2%,分流安置職工2.5萬人,完成率達到91%;化解煤炭過剩產能2642萬噸,完成率達到83%,分流安置職工2.6萬人,完成率達到69.9%。全面梳理出中央企業需要專項處置和治理的“僵尸企業”和特困企業2041戶,涉及資產3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