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由武漢大學聯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主辦的《長江中游城市群藍皮書:《長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鎮化與產業協同發展報告(2016)》研討會上,有專家指出,長江中游城市群涵蓋了我國“兩型社會”建設的試驗區和重要的生態經濟區,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在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全面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鎮化與產業協同發展,對于優化長江中游城鎮和產業布局,加快長江中游城市群資源優勢互補、產業分工協作、城市互動合作,實現“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與會專家指出,城鎮化是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加快發展服務業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攻方向。
目前,與快速擴張的城鎮化相比,長江中游城市群區域的服務業發展水平明顯滯后。2014年長江中游城市群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僅為43.11%,與全國平均水平的46.1%,與發達國家74.0%的平均水平相距甚遠,與中等收入國家53.0%的平均水平也有較大差距。一方面,半城鎮化阻礙服務業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城市集聚能力不足阻礙服務業轉型升級。
與會專家認為,解決長江中游城市群產城融合問題的本質在于弄清城鎮化如何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制造業在空間上有效集聚或者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這也是進一步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產城融合、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關鍵。
基于上述研究思路,藍皮書將制造業資源配置效率分解為集約邊際下的資源配置效率變化與擴展邊際下的資源配置效率變化,其中集約邊際下的資源配置效率主要受產業資源流動的影響,因此其與城市擁擠成本相關;擴展邊際下的資源配置效率主要受產業生產率的影響,因此其與城市的創新潛力相關。
藍皮書的結論意味著,隨著長江中游城市群人力資本水平和研發水平的上升,以及長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和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產城融合進程逐漸加快。未來長江中游城市群可以繼續通過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和增加研發投入,即通過提升城市創新潛力來改善城市群內產業資源配置的效率,也可以通過積極城市化和發展公共交通,即通過擴張城市人口規模、降低城市擁擠成本來改善城市群內產業資源配置的效率,進而加快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產城融合步伐。
藍皮書指出,長江中游城市群產城融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產業集聚效率下降十分顯著。一方面長江中游制造業擴展邊際下資源配置效率下降最為顯著,另一方面長江中游制造業集約邊際下資源配置效率同樣有所下降,這也說明長江中游城市群產城融合存在較大的障礙。二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人口密度還有待提升。與長三角相比,長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口密度偏低,城市人口集聚的外部性還未充分體現,因此長江中游城市群現階段還可以通過積極城市化、推動城市人口擴張來改善城市群內產業資源配置的效率,進而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產城融合進程。三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空間布局應該進一步優化。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空間布局,特別是城市交通布局與其產業布局并不匹配。
為了進一步加快長江中游城市群產城融合進程,藍皮書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優化城市布局,不斷降低城市群產業集聚的擁擠成本。第二逐步擴大城市規模,適當增加城市群的人口密度。第三強化區域互動,不斷推進城市群市場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