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海證券“假章門”引發的債市代持危局,在經過監管層數次協調、溝通后,正進入新的處置階段。
繼陸續同開源證券、東北證券等7家涉事機構簽訂協議達成共識后,國海證券仍在同多家機構就相關“假章”代持債券進行溝通談判。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由于上述涉事7家機構所代持的較多為信用債,且規模較小,因此協調成本較低,但國海證券目前仍未能和其余10多家機構就利率債的代持承受風險收益形成最終結論。
一位接近國海證券人士指出,無論對于國海證券還是涉事機構來說,持有較大規模的利率債勢必將承受一定的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并為此付出相應的機會成本。而國海證券在溝通中希望涉事機構對相關債券“持有到期”,將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代持債券“回表”可能帶來的流動性壓力。
在國海事件過去近半個月后,市場資金面的流動性緊張局勢再次燃起。12月27日,當天尾盤交易所國債逆回購隔夜品種一度飆漲至30,而后收于18.55。
有接近監管層人士認為,國海證券在假章事件中仍承擔主要責任,但考慮到此事涉及甚廣且無先例性,不排除監管層后續對事情做出進一步協調,并促使有關各方共同承擔此次事件風險的可能。
“回表”壓力難承
隨著國海證券與7家機構達成一致意見和協議,假章門風險已在局部范圍得到緩釋。
不過,12月27日,機構間的流動性緊張趨勢再度在尾盤爆發,國債逆回購隔夜品種GC001尾盤一路飆漲至30,并最終于18.55收盤。
事實上,對流動性風險的重視正是國海證券及部分涉事機構的主要考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在國海證券與涉事機構的溝通過程中,其之所以希望利率債“持有到期”,是在于代持事件牽涉的利率債規模較大,選擇接盤將對國海證券帶來較大的流動性風險。
“接回利率債一方面承受的是利率升高之后的市場風險,但對國海來說更致命的是流動性風險,”一位接近國海證券人士稱,“國海證券缺乏足夠的資金來承接體量如此龐大的利率債,即便是分批回表,對其也頗具壓力。”
據國海證券披露,涉事代持的債券金額不超過165億元,其中80%以上為國債、國開債等利率債品種,這意味卷入糾紛的利率債規模或達132億元左右。而相比之下,國海證券三季度末的貨幣資金僅為119.09億元。
交易信譽隱憂
代持糾紛帶給國海證券的另一隱憂,是其在債券市場交易環節的信譽受損。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亦讓國海證券在四季度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收縮慣性受到影響。
公開資料顯示,2012-2015年期間,國海證券四季度末的交易性金融科目均較三季度末呈現出“收縮”趨勢,尤其在2014-2015年,其四季度末的交易性金融資產較三季度減少達38.97%和40.18%。
“交易性金融資產年底前的賣出和轉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對沖年底的流動性壓力或確認賬面的投資收益,還有是為了結轉出流動資金以便來年的重新配置,但前提是需將部分債券等資產進行出售。”12月27日,西南地區一家券商風控部門人士指出。
一位銀行間市場交易員認為,假章門可能會讓國海證券更難在二級市場開展相關債券交易。
“國海出了這個事之后,市場上不少機構不愿意與其做交易對手方,本身就有代持壓力,又不好賣債券,這讓國海證券自持債券的流動性也會受到一定影響。”華中一家券商債券投資經理表示。
“流動性趨緊后,我們現在不光是對國海,對上述名單中的許多機構我們在交易時都持謹慎態度。”華北一家券商固收人士稱。
截至截稿前,記者尚未能與國海證券就公司流動性方面的情況進行了解。不過,國海證券12月22日曾公告稱,目前公司經營一切政策,流動性風險可控。
“其實國海的責任最大,首先張揚、郭亮是國海證券的員工、前員工,國海證券負有管理責任,其次張揚等人代表國海證券同涉事機構簽訂協議,最后交易主體仍然是國海證券,‘假章’、‘代持’帶來的風險規避效果也變相讓國海證券受益。”一位接近監管層的涉事機構人士稱。
“但這件事涉及機構比較多,所以也是市場非常常規狀態,不排除監管層會進一步行動,促使涉事機構進行一定程度風險共擔的可能性。”該人士同時指出。
(原標題:國海“回表”承壓流動性之考 市場尾盤再掀資金緊張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