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螞蟻金服旗下招財寶平臺宣布,僑興集團旗下僑興電訊、僑興電信兩家公司的私募債券產品無法按時還款,已經到期的3.12億元債券無法按約兌付。招財寶、浙商財險、廣發銀行、眾安保險均被牽扯進逾期事件,隨著廣發銀行、浙商財險雙方相繼報案,事態的發展更加撲朔迷離。
招財寶這類大平臺年末突如其來的逾期事件愈演愈烈,再一次把互聯網金融行業面臨的風險與隱憂展現在公眾面前。逾期事件相關方互相踢皮球被外界視作一場鬧劇,而這場鬧劇背后關乎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規范健康發展:投資者的權益誰來保護?互聯網金融特別是P2P平臺如何扼住命運的咽喉?
投資者權益保護亟需有法可依
從2014年12月招財寶相關企業私募債正式發布到今天,這兩年間中國互聯網金融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行業監管體系不斷完善、行業集中程度不斷提升、行業運營日漸規范。
在這一大背景下,之前與現行監管要求不相符的存量項目特別是大額項目令人擔憂——在兌付潮到來之際,如果不能按期兌付本息,投資者權益的保護工作缺乏強有力的制度保障,一些大額項目本身波及面廣,造成的不良影響甚至會沖擊到整個行業的公信力,而這是各方都不愿看到的。
在應對項目逾期方面,以往不少較有實力的P2P平臺自身往往會選擇剛性兌付,以維護平臺聲譽和投資者信心,但此次招財寶逾期事件中,平臺方一再強調其“信息中介”身份,但正如一些投資者所言,監管層對“信息中介”的定位要求是在逾期項目發布之后,作為項目撮合方,平臺本身是否勤勉盡責?又是否真的可以完全置身事外呢?投資者的權益亟待制度與法律的保障,也考驗著各方的經驗與智慧。
P2P存亡關鍵在資產端競爭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仍是金融,金融的核心在于風險控制,這一點正在成為行業的廣泛共識。此次招財寶逾期事件背后,一方面反映出行業限額新政存在的合理性——防范平臺大額標的逾期風險,更好地服務小微企業和個人融資需求,回歸普惠金融本質;另一方面,折射出的則是整個行業在資產端長期面臨的問題——資產質量的層次不齊和風控水平的高下不一。
在行業“限額新政”正式落地執行后,小額分散的優質資產、平臺自身參與的優質資產等無疑將更受投資者追捧,可以預見,2017年無疑將成為資產端競爭最為激烈的一年,而優質資產的競爭將決定P2P的生死存亡。
目前以消費金融、汽車金融為代表的優質小微資產正在成為各家平臺爭奪的重中之重,紛紛不斷向細分領域拓展業務。以萬惠集團為例,今年走上集團化發展道路后,消費金融業務已經正式進入收獲期,以“及貸”和“一步購車”為代表的新的優質小微資產布局將成為集團2017年的重要抓手,大大提升公司自身在行業中的競爭力,確保我們在新一輪競爭中脫穎而出。
(原標題:2017年資產端競爭決定P2P生死 逾期事件偷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