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債券發行規模迎來大增長,數據顯示前11個月發行金額339122.23億元,同期增長46.3%。
監管層資金“脫虛向實”的目標,仍然是引導資金從過剩產能和房地產、金融領域流向實體經濟領域;“雙創債”與“綠色債”正被鼓勵發行。
如何構健健康的債券市場體系,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轉型需要,成為市場關注話題。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研究室主任彭興韻表示,“2017年應當進一步促進債券市場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發揮重要作用,收緊產能過剩行業的債券發行條件,通過債券市場鞏固2016年去庫存所得取的成果;繼續適度收緊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債券發行,控制房地產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和杠桿率,讓債券市場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房企發債突出
在融資功能方面,2016年的債券市場繼續保持強于股票市場的一面。根據對2016年1-11月的債券融資與股票融資統計,募集資金額分別為339122.23億元、15319.48億元。
談及2016年的債券一級市場,華南一家券商債券人士表示,“整體而言,企業發債需求旺盛,發行量要比2015年出現明顯增長,其中公司債較多。”
上述華南券商債券人士表示,“2016年上半年以來,一級市場發行債券出現超額認購情況,體現出資產荒的背景下,大量資金爭搶優質資產。這同時會加快債券收益率的下行幅度和速度,由于債券市場是全社會融資的重要渠道,債券收益率的加快下行,有助于進一步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九州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表示,從融資成本上講,2015年的融資成本利率中樞大約在4.74%的水平,2016年大約在4.04%水平,下降幅度達70BP,融資成本大幅降低。
盡管融資低成本吸引企業大規模發債,有助于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但多名投行人士表示,2016年最大體會是“房企發債需求大增”。
彭興韻談到,房地產債券規模大幅上升。“2016年1至11月,房地產行業的債券發行總額達到了11150億元,占非金融企業債券發行的比重達到了近14%;相反,制造業在2015年發行的債券占非金融企業債券發行額的比重為19.4%,而在2016年前11個月的占比下降至了18.6%。可見,2016年房地產業債券發行占比大幅上升,這是2016年非金融企業債券發行的一個突出現象。”
“主要因為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公司債發行利率不斷走低,這刺激了房企發債需求;同時公司債的審批流程簡化。房企把握住這輪機會,在2016年以來大規模發展債券。”前述華南券商債券人士分析稱。
而與往年不同的是,2016年以來大規模債券出現取消或延遲發行。根據統計,2016年以來共有454只個券“取消或延遲發行”。
深圳一家上市券商資本市場部人士表示,“最主要的原因是融資成本上行。”他解釋稱,“由于彼時二級市場收益率上行,會帶動一級市場發行利率的提高,導致發行人融資成本提升,所以發行人會再等等看。11月開始出現多個債券取消或延遲發行,也是這個原因,近期二級市場收益率上行壓力較大。”
他還補充稱,違約事件頻發也會影響到一級市場的債券發行。“機構投資者對債券的評級要求越來越高,低評級的債券或是產能過剩行業的債券都被投行壓著先不發。”
大規模債券發行取消或延遲,是否會影響企業的正常融資,進而對實體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鄧海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談到,總體上利大于弊。“取消或延遲情況規模可控,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不大。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為了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發行規則有所收緊;其二是債市走弱行情下,企業即使拿到批文,會選擇自主延后發行。短期看,杠桿不會繼續上升,抑制了債務對經濟的刺激效用;長期看,控制杠桿比例,抑制發債主體的短期行為,有利于經濟結構的優化。”
綠色債助推產業結構調整
2016年9月交易所收緊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公司債的發行,監管層加碼支持實體經濟和助推產業升級,2016年以來“綠色債”與“雙創債”被鼓勵發行。
12月14日東江環保公告稱,公司已收到證監會準許向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面值總額不超過10億元綠色公司債券的批復,有望成為第一家在深交所公開發行綠色債券并上市的企業。
鄧海清表示,綠色債、環保債、雙創債是監管層為了優化產能結構推行的,有著明顯的政策導向,對優化產能結構起著重要的作用。從企業戰略的角度講,讓更多的企業改善自身的產能結構;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看,更有利于滿足這些企業的融資需求,用于自身發展需要。整體上,監管層的政策引導起著積極的作用。
“我們認為,明年這類債券會得到發展,但想要‘大步發展’還需要‘靜候佳音’。這類債券發行要經過相關機構的認定才能取得相應資格,在沒有大的政策優惠出臺前,企業雖然有動力去微調戰略,但不會立即改變經營決策,同時,產能結構的優化也并非一朝一夕,”大步發展“需要耐心等待。”
彭興韻強調稱,脫掉其“綠色”的外衣,綠色債券在骨子里仍然是“債券”,不會因為披上綠色的外衣免去其償還債券本息的義務。“作為債務融資工具,仍然需要募集資金的企業或項目具有正常的現金流以保障債券本息的安全。因此,綠色債券的發展是終要取決于綠色實體產業的發展及其所能支持的信用程度。”
(原標題:債市迎結構化調整 監管層加碼“脫虛向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