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的完善和成熟,促進了中國企業運用并購手段實現跨越式發展。相關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并購市場共完成并購1952起,其中境內并購1806起,涉及總金額12570億元,平均并購金額達6.44億元。前三季度,中國跨境并購總額1739億美元,同比增長68%。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日前了解到,由民生銀行發起、旨在為企業并購需求提供綜合性全方位服務的中國并購合作聯盟,聯合國內銀行、券商、律所、會計所、評估所等服務機構,正在國內構建并購生態圈。
“蹄疾還得步穩”
中國并購合作聯盟的研究認為,我國正在構建經濟全面開放新格局,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在全球生產鏈位置的前移,都要求中國繼續擴大和深入開放,要求中國企業進行全球資源配置,更高層次地參與全球經濟協作和分工。
一項針對中國企業的調查顯示,86%的中國企業負責人表示所在企業很有可能在未來兩年內尋求海外并購。中國并購合作聯盟提醒,中企進行海外并購要注意控制節奏,“蹄疾還得步穩”。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此前表示,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形勢下,企業海外投資兼并面臨的風險是多方面的,企業要關注并學會把握和駕馭國際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同時要制定完整的投資計劃,一定要全面了解投資目的國的政治、法律、經濟狀況,并對發展變化有一個準確的判斷,以避免大規模投資后經濟形勢逆轉帶來的嚴重損失。
近年來,一些國內企業大舉投資海外地產物業,屢屢在市場最高點搶資產,企業對在境外并購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等基礎工作研判不足,對并購項目沒有進行充分論證,暴露出諸多盲目性。“人民幣國際化與企業國際化步伐應相協調,警惕一些企業偽裝成對外投資而使得資本外流。”一位業內人士提醒道。
多類金融機構共同合作
“企業并購的完成需要多類金融機構合作,提供并購專家+并購管家的綜合金融服務。”民生銀行投資銀行部總經理楊毓近日告訴記者,并購過程中既需要銀行作為“融資安排人”,又需要證券公司、審計師、評估師、律師作為“交易安排人”,還需要投資機構作為“出資人”,并購業務的復雜性和大金額交易決定了金融機構要做好并購服務,必須構建起服務生態系統和核心“朋友圈”。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獲悉,中國并購合作聯盟自2013年8月成立以來,已經有30余家活躍于國內并購市場的銀行、券商、律所、會計所、評估所等服務機構加入,目前會員單位包括大成律師事務所、金石投資、廣發證券、嘉實基金、天津銀行等33家。
楊毓表示,“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國際化,對商業銀行傳統盈利模式和發展模式帶來生存環境上的顛覆性變化,商業銀行應利用資金、信息、行業等各方面優勢,在并購整合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國企改革的背景下,中國的并購融資取得了一系列的創新和突破。”楊毓對記者說,從參與主體上,除了銀行以外,證券、信托、保險、基金乃至互聯網金融都以不同方式介入并購融資。從支付手段看,可交換債券等兼具債權和股權融資屬性的產品受到市場歡迎,豐富了以往以并購貸款、并購票據等為主的傳統融資手段。
業務轉型也成為多家商業銀行的發展方向。楊毓稱,銀行將延續公司業務投行化轉型整體思路,聚焦重點區域和特色行業的并購重組業務,挖掘大健康、大消費、高端制造等行業并購整合機會,共同探討在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一帶一路”、自貿區、國企改革、跨境并購等轉型領域的合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