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億關口中國說“資本站住,別跑!”
歐陽曉紅
“老鄉別跑!”自從央媽十多天前表態“強勢”之后,破“7”關口的人民幣匯率步入了雙向波動通道,市場似乎歸于常態。
孰料,另一個關口又至。11月的中國外匯儲備減至3.05萬億美元,一夜回到五年前;它較峰值時的3.99萬億縮水逾三成。噢,中國家底又薄了!這是否觸及警戒紅線,暫無定論,2.5萬?3.4萬億美元或是相關方預設的外儲安全區間。
不過,人民日報海外版12月9日刊文《外匯儲備并非越多越好》稱,看待外儲下降應該摒棄“越多越好”的“過時思維”。
細觀11月外儲環比下降值691億美元,此降幅創今年1月以來的最大,盡管不及2015年8月史上最大跌幅939.29億美元,但因為外匯儲備絕對值逼近3萬億美元心理關口,難免令市場唏噓。疑慮、困惑接踵而至——中國外儲怎么了?多少才夠用?
外管局給出的解釋是:央行在外匯市場的操作;外儲投資資產的價格波動;匯率估值因素;“走出去”導致的資金運用記賬調整。
換言之,央媽可能保匯率托市消耗美元;儲備資產中,美元漲了,其他非美元貨幣折算成美元就跌了;外儲投資的美債跌了;外匯支持企業“走出去”。
這其中,盡管匯率估值因素權重不可小覷,據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估計,11月匯率折算因素為-317億美元,若扣除該因素,央行官方外匯儲備下降374億美元。但“資本流出”始終都是決策層不可回避的痛點。無論是今年11月下降的691億美元還是2015年8月驟減的939.29億美元外儲,其最大動因還在于“美元強勢下的市場換匯需求和資本外流”。
然而,外管局給出的四個解釋中并未直接提及資本流出;但其還是在用行動暗示玄機。一份四部委的深夜發文警醒世人。12月6日,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人民銀行、外匯局四部門負責人稱,支持國內有能力、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真實合規的對外投資活動,參與“一帶一路”共同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同時,監管部門也密切關注近期在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出現的一些非理性對外投資的傾向,以及大額非主業投資、有限合伙企業對外投資、“母小子大”、“快設快出”等類型對外投資中存在的風險隱患,建議有關企業審慎決策。
四部委同時亮相發聲,足見形勢之迫切。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累計對外直接投資同比增長53.7%,為1342.2億美元,超過2015年全年水平。這其中是否有資本外流的因素呢?
顯而易見,在中國外儲逼近3萬億美元關口之際,四部委同時發聲有其戰略考量。此時非彼時,雖說,目前規模接近全球的30%中國外儲仍非常充裕,包括中國外儲的下降亦與全球外匯儲備的變化同步;但這3萬億外儲還像過去那樣嗎?其流動性如何?在人民幣貶值預期尚未改變的情況下,它們可能都是未知數。
如此,若市場回眸前段時間——央媽對人民幣匯率貶值幅度容忍度之提升,便能釋然了。過去一年來,央媽為穩匯率已消耗數千億美元外儲。現在,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匯率“保7”了,外儲又臨近3萬億美元關口,怎一個“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其實不只是美元,還有歐元因素,12月8日的歐洲央行利率決議,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鴿”聲嘹亮,美指飆升;離岸人民幣匯率再次跌向6.9,暴跌逾100點。更深的擔憂是,倘若外儲不慎縮至2.5萬億以下,若整體經濟形勢改觀不大,恐不利人民幣匯率的企穩。屆時包括現在,資本流出都是中國經濟的最大風險點;有人說,未來真正值得擔憂的風險在于外債和資產轉移。
但好的一面是,短期看,12月的資本外流規模可能收窄。一則美元或在12月美聯儲加息靴子落地后,階段性見頂;再者,經濟數據見好,如10月份,中國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1.2%,系兩年多來最高值;加之,外管局加強對境外直接投資渠道的管理,資本大門怎么開有所管控。
不過,中長期看,如何留住資本取決于經濟基本面和投資環境,核心在于提升資本投入實體的回報率水平。資本為什么要跑啊?主要看回報率;而這需要通過一系列金融與實體經濟供給端的結構性改革去激活——這可能比“站住,資本別跑”的管制更為奏效。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