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此次債券除面向自貿區內機構外,還吸引香港、法蘭克福及悉尼投資者,為滿足海外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需求另辟一條捷徑。
12月8日,發行規模為30億元的3年期“2016年上海市政府一般債券(九期)”發行結果落定,發行利率2.85%,投標量倍數達2.78倍。這是國內首只面向自貿區區內及境外投資者發行的債券品種。
對此,部分媒體解讀稱,該期債券的發行“標志著在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之外,中國第三個債券市場的誕生——自貿區債券市場”。
“不是重新建立一個市場,而是通過自貿區探索現有市場對外開放的一個路徑。”一位債券托管機構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12月8日,某股份行上海自貿區分行行長助理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第三個債券市場”的表述并不準確,“因為債券發行是在銀行間市場的那套基礎設施上開展的,主要的區別在于投資者是不是通過FT賬戶進行投資”,故更應該將自貿區債券視為“銀行間債市的延伸”。
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應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此次債券除面向自貿區內機構外,還吸引香港、法蘭克福及悉尼投資者,為滿足海外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需求另辟一條捷徑。
“這是上海自貿區跨境債券發行實施細則公布以來首筆自貿區債券發行,標志著上海自貿區建立面向國際的債券市場邁出實實在在的一步,也是自由貿易賬戶功能進一步提升的具體體現。因此,這也可視為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一件大事。”應堅說。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在該期地方政府債落地之后,不久后將有銀行、工商企業等發行主體陸續發行自貿區債券,品種亦將逐步擴充至信貸資產支持證券(ABS)、綠色債券等。
連接在、離岸市場
實際上,早在今年9月8日,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公司(下稱“中債登”)在央行、財政部的指導下發布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債券業務指引》(下稱《指引》),明確了覆蓋發行、登記托管、結算、代理付息兌付等各個環節的業務流程,為自貿區債券的發展鋪路。
中債登相關負責人在指引發布時表示,自貿區債券業務是我國債券市場開放發展的重要嘗試,其意義在于:可以拓寬離岸人民幣資金的回流渠道,提高國際市場人民幣持有意愿。
“自貿區也是連接在岸市場和離岸市場的橋梁,通過在岸主導、離岸參與的方式逐步引導在岸和離岸利差和匯差的收斂,有助于進一步穩定人民幣匯率,掌握離岸人民幣定價權,進一步打造全球人民幣的價格形成中心、資產定價中心及支付結算中心,激發人民幣國際化的加速度。”中債登負責人表示。
中債登提供的資料顯示,在具體操作上,自貿區債券業務與銀行間債券市場業務相比,最主要的區別在于投資者結構。對于已設立自貿區分賬核算單元并經過驗收的境內機構、已開立自由貿易賬戶(FT賬戶)的境內外機構、已開立境外機構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NRA賬戶)的境外機構以及其他符合條件的境外合資格機構,均可申請在中債登開立債券賬戶并開通自貿區專用分組合,直接參與自貿區債券業務;境外機構也可通過結算代理人或合格境外證券托管機構參與自貿區債券業務。
類似離岸美元債市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本期上海市政府自貿區債券承銷團由8家主承銷商和14家一般成員組成,其中包括星展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3家外資金融機構。
這亦是外資銀行首次參與我國地方債承銷業務,3家外資銀行共中標1.8億元。
今年10月1日,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正式生效,人民幣債券的全球金融資產配置需求不斷增加。從9月份開始,國際機構資產配置中對人民幣資產配置比重不斷加大。截至今年11月底,在中債登開戶的各類境外機構達到394家,債券持有量超過7500億元,其中,國債、央票、地方政府債、金融債等高信用等級利率債備受境外投資者青睞,合計占比超過90%。
“今年開始央行陸續放松銀行間債市限制,歡迎更多海外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自貿區債券可以被看作連接境內外債市的一個過渡帶。”前述股份行自貿區分行行長助理稱,“地方政府發完債以后,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非金融企業的債券發展也會跟上,我們現在正在跟一些工商企業溝通,推進自貿區債券的發行。”
其表示,該“過渡帶”未來能否發展成類似離岸美元債那樣的市場規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程度,“目前離岸人民幣債券的發行利率可能是5%-6%,高于境內人民幣債市,但就在幾年前,情況還是反過來的”。
“正因如此,很多企業會有備無患,去使用這個工具。但市場能否順利發展,還要看市場發行規模和二級市場的流動性等。”該人士說,“長期來看,市場能否成功,取決于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
(原標題:中國境內離岸債市開啟: 首只自貿區債落地 外資行參與承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