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銀美林的一項報告顯示,中國在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過程中,其工作年齡段人口在1980年到2015年之間增加了3.8億。在這段時間里,中國數以百萬計的人從農村遷移到城市,從事制造業工作,這使得中國在2010年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制造業經濟體。但是,該報告指出,“到2050年,中國的人口將下降約6000萬,而工作年齡段人口將下降約1/3,即2.12億。這相當于巴西(人口居世界第五位的國家)當前的人口規模。”
這項調查顯示中國制造業即將受到勞動力短缺的影響,主要的問題在于老齡化過快到來。由于1980年代初開始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中國人口增長出現了一個斷層。現在,又由于城市工作與生活壓力太大,中國人的生育意愿逐漸降低,盡管已經實施了全面二孩政策,但一蹶不振的生育率并無太多提升,不會改變老齡化快速降臨的事實。
聯合國有關機構的預測可能更清晰地展現中國老齡化問題的嚴重性。在一項報告中,聯合國有關機構估計,中國人口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將從2015年的15.2%上升為2050年的36.5%,數量將從2.1億人增至4.9億人。而且,中國老齡化速度之快也是罕見的,人口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從12%倍增為24%所需的時間,最早出現老齡化的法國經歷了140年(1872年到2012年),迄今為止老齡化速度最快的日本經歷了25年(1977年到2002年),而中國將只需要20年(2009年到2029年).
市場重新關注中國老齡化問題的一個原因是,在全球范圍內出現了爭奪制造業的浪潮,參與者不僅包括比中國成本更低的新興市場國家,還包括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而中國則面臨一個棘手的難題--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導致對成本比較敏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東南亞、南亞轉移。
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年,中國制造業企業招工比較困難,因此不得不提高工資并提供住宿或者子女教育等。這大幅增加了勞動力成本。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自2008年實施大規模刺激計劃之后,大量勞動力流向了建筑業與第三產業,因為服務業能夠提供更高的工資,工作環境也比制造業更好。在勞動力不再過剩的條件下,這種跨行業流動使制造業招工越來越難,而且年輕人也不愿意從事枯燥的重復勞動。
在中國還沒有變得富足起來之前,在中國內需還不足以支撐經濟發展的前提下,中國還要繼續發展制造業,因為基建和地產是不可持續的,而第三產業比重過高導致的經濟失衡在美國造成的問題已經是前車之鑒。在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制造業是經濟穩定的定海神針。當然,中國不能永遠處于制造業生產鏈的底層。在人口老齡化的威脅下,在世界其他國家爭搶制造業的競爭環境中,中國需要盡快提高制造業的比較優勢,鞏固世界工廠的地位。
我們必須清楚的是,中國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的原因并非是勞動力技術和素質提升帶來的勞動效率提高。相反,自2008年中國經濟資源越來越多地流向地產、基建以及服務業,而這些都是低效率的行業,從而降低了經濟整體的生產效率。基建與地產都依靠大規模的信用擴張,引起了物價、資產價格以及勞動力價格的上漲。也就是說,中國勞動力工資快速上升的原因在于要素成本上升。
2008年以來,中國城鎮職工工資年均上漲13.2%,而勞動生產率上升11%,工資上漲高于勞動生產率的上升,影響了整體經濟增長的效率。這也是大量制造業企業開始外遷的原因之一。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要素成本不斷上升的背景下,必須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率,必須把過度依賴自然資源的發展方式向更多依靠人力資源轉變。中國需要提升勞動生產率,以適應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并鞏固中國制造業的優勢地位。
(原標題:提升勞動生產率 鞏固中國制造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