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發布《2016年中國財政透明度報告》,在對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信息展開調查的數據顯示,中國財政透明度平均分數為42.25分(總分100分)。政府資產負債的透明度連續三年都是最低,2016年度政府資產負債透明度得分為11.96分。
目前,針對中國各級政府財政透明度,我國至少有兩所大學的研究機構進行了開拓性的工作。一家是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已經多年連續發表《中國財政透明度報告》。另一家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數年來也連續發表《中國市級政府財政透明度研究報告》。兩家研究機構的財政透明度報告各有側重,上海財大的報告主要關注省級政府,而清華大學的報告則聚焦市級政府。在地方債務信息方面,兩家得出的結論大致差不多。下面不厭其煩地引述一下兩所機構關于政府財政透明度報告中的地方債務信息,以求給人們一個清晰的印象。
上海財大的報告:2014年,黑龍江、福建、甘肅、新疆4省區提供了本項調查的部分信息,均得到42.86分,并列第一,其余省份未提供信息,全部得零分。全國各省份的平均得分僅為5.53分。2015年,31個省份政府資產負債透明度平均得分為9.64分,比2014年高出4.11分。2016年政府資產負債信息透明得分11.96分,比上年增加2.32分。雖然省級政府債務信息透明度得分連續兩年都在提高,從5.53分提高到11.96分,達到翻番,似是一場躍升,但仍然不過是剛剛跨過了百分制的個位數得分而已。
清華大學的報告:2013年,285個地級市和4個直轄市中僅13個市級政府公開了債務信息,占城市總數的4.49%。2014年:289個城市中,只有14個城市公布了在政府性債務的相關數據,占城市總數的4.82%;2015年,在294個地級市政府和直轄市中,占比達92.9%的273個市政府在政府性債務的公開方面得分為零,平均分僅為2.82(百分制);在358個縣級市政府中,有占93.3%的334個市政府得分為零,平均分僅為1.54.2016年,僅有37.2%的地級及以上市政府、22.9%的縣級市政府公布了債務情況,而且公開的口徑和統計方法不統一。清華大學的報告也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債務信息公開透明也在不斷進步,至少是實現了零的突破,但是距離及格,還非常遙遠。
由這些權威機構不斷跟蹤進行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國財政公開透明尚處于起步階段,而債務信息尤其是地方債務信息不夠透明。
這種狀況的形成,當然有一定的主客觀原因。在新預算法于去年實施前,舊預算法禁止地方政府舉債,地方政府為規避預算法劃定的紅線,往往采取曲線舉債的方式,通過各類融資平臺變相舉債,或者由企業舉債,而政府予以擔保。這些債務多是直接向金融機構進行的借款,而不是面向社會公開發行的債券,因而處于隱秘狀態,地方政府自然不會大張旗鼓地向社會公開信息。而從前年開始中央大力甄別地方債務,大刀闊斧進行地方債置換等工作時,哪些債務應該被確認為地方政府債務,哪些不能被確認為地方政府債務,一直沒有非常權威的說法,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地方政府怕中央政府追究違法私自舉債的責任,對于地方債務心有余悸,不敢和盤端出,自然也就不可能公開了。現在,地方債務的甄別工作已經結束,債券化置換也在進行之中,但是,目前被中央甄別認可的,顯然并非地方政府債務的全部,至少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債務,屬于地方政府負有連帶償還責任的債務,這些應該屬于地方政府的或有債務。這類債務的身份現在處于尷尬狀態,到底是不是地方政府債務,地方政府也拿不準。法律規定不清晰,問責機制不健全,而公開公開債務還有損于官員的形象政績,因此,地方政府有強烈的動機將債務信息封閉起來秘不示人。
除以上種種原因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地方政府對于自己的真實負債,或許也是心中沒底,弄不清楚。比如,各地社會養老保險的個人賬戶被挪用而空轉,而養老金個人賬戶是政府的負債,即使空轉,未來必須由政府財政兜底償還,那么,這類負債的具體情況怎么樣,地方政府自身可能都弄不清楚。這與目前的會計制度有關,目前政府會計制度實行的是收付實現制而非權責發生制,負債不一定能從會計統計中及時顯現出來。
地方債的規范透明,其意義不必多說。地方債最終要由地方公眾納稅償還,債務膨脹只能加重地方人民的負擔,公眾當然有權利知道政府資產負債情況,而知情也有利于監督和控制。規范的地方債券要公開上市發行,要接受市場評級定價,如果沒有充分公開透明的信息,市場無法對債券作出評定。而地方債市場化后,如果投資人對于相關信息不了解,那么投資人的權益也不能得到保障。而缺少公開透明,還可能導致內幕交易黑箱操作等腐敗和不法現象。而這一切,也一定會加劇債務風險。
地方債務信息公開透明,應該通過立法對地方政府債務作出明確界定。沒有清晰的法律界定,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慮而機會主義地行事,是無法克服的。除了明確界定債務內容,還應通過強化問責。按照預算法規定,地方政府對地方財政信息包括債務信息,應進行全面公開,不予公開的,應該啟動問責程序,追究責任。
從技術上來說,還應該改革會計制度。我國目前采用的收付實現制預算會計制度,只能反映地方政府性債務中的直接顯性債務信息,而無法反映隱性、或有債務信息。應該引入權責發生制會計基礎,以解決現行收付實現制會計基礎無法對隱性與或有債務進行確認、核算和披露的問題。
(原標題:地方債的準確信息為什么總是秘不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