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中國經營報社舉辦了“精準扶貧我們在行動——2016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高峰論壇,為參與精準扶貧工作的社會各界提供了交流平臺。在以“精準扶貧創新實踐”為主題的圓桌論壇上,包括三星、萬達、正榮、泰禾等在內的企業就自身經驗展開交流,并對精準扶貧的創新實踐進行了深入探討,扶貧工作必須落到實處,關鍵在于“精準”。
企業要為社會打工
主持人:精準扶貧工作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其中企業起到重要作用。那么,對國家精準扶貧的政策,企業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
王幼燕:作為一家外資企業,2005年,三星集團做了“一心一村”的扶貧項目,當時只是類似扶貧、環保、幫助村里五保戶這樣的初級工作。2013年,三星集團做了分享村莊項目,目前已經有陜西、河北兩個示范點,三星希望能夠把企業管理的模式和經驗帶到鄉村。
伍小峰:萬達精準扶貧落腳落在貴州丹寨縣,實行的是國務院扶貧辦支持下的企業包縣整體扶貧模式,大約始于2014年年底。丹寨縣是一個是全國貧困縣,人口17萬,萬達董事長曾親自帶隊,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基本確認了現在的“三個一”模式:建一所職業學校,做一個旅游小鎮,成立一個扶貧基金,總投資14億元。
任胄:和三星、萬達這樣的企業不一樣,正榮算是精準扶貧的新兵。但我們正在加大扶貧的力度,上個月,在福州、在福建省委統戰部的指導幫助下設立了1個億精準扶貧種子基金,每年拿出500萬元對福建省貧困地區進行精準扶貧工作。
正榮集團做公益事業和創始人歐宗榮有必然的聯系,他出生于福建一個貧困的村落,在企業做大以后,一心想把獲得的財富、積累的經驗回饋給貧困的村落。他強調,企業發展是由內及外行善的過程。在未來的發展中,正榮集團也希望能把獲得的資源回饋給社會。
沈力男:扶貧不能搞“花架子”,不能一陣風,而要做出效果。在效果和時間上都要做到精準,這對整個扶貧工作有很大的推進作用。
福建是一個有公益傳統的省份,泰禾集團黃其森董事長曾表示,企業不僅要為客戶和員工打工,更要為社會打工,企業不是自己的,而是社會的,基于這樣的理念,泰禾自成立20多年來始終堅持做公益事業,承擔社會責任。
泰禾過去樂于做教育方面的公益,比如福州一中和三中都有泰禾集團設立的獎學金和助學金,福州大學也有泰禾集團提供的獎學金和助學金,近年來也基本形成了從中小學到大學的全面助學體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泰禾集團對傳承文化的小鎮、古街和古建筑的保護。據不完全統計,泰禾集團今年到現在為止有關這方面投入有3個億,后期還將繼續投入。
將企業管理經驗引入精準扶貧工作
主持人:扶貧工作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各企業在精準扶貧的具體工作中也會遇到一些困難,請具體談談在開展扶貧工作時會遇到哪些困難?
王幼燕:創新是三星的精髓,在做扶貧項目的時候,我們也會把企業管理的先進經驗帶進來。最初設想的是用合作社的模式來進行上下游的管理,這其實是一種企業管理模式。但在精準扶貧工作中,要花一定的精力讓農民接受,還有些困難。三星目前是嘗試聯合中國扶貧基金會一起來做農民的工作,通過“五戶聯助、三級聯動”的模式逐級進行培訓。
伍小峰:從萬達集團的扶貧經驗中可以總結出一句話:創新是在痛苦中探索出來的。董事長每年都會去一次扶貧所在地,并且還專門成立了由高級副總裁牽頭的領導小組,他們帶著專家去了十幾次。應該說,創新和堅持是分不開的,正是發自內心的專注讓萬達有信心把創新的模式落實到位。
任胄:目前,正榮集團在扶貧工作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時間和專業性。企業越大,能力越大,但是做大企業需要時間,而如何專業化有體系地做包括精準扶貧在內的公益事業,也需要進一步研究。基于此,正榮集團于2013年特地成立了獨立運作的公益基金會,由專業人士用專業的方法來運作。同時,正榮集團公益基金會也利用豐富的業主資源來開展公益事業,比如在正榮開發的一些項目中開辟“故鄉農園”和“正榮書院”,讓業主也能享受、參與到正榮公益中來。
主持人:精準扶貧不但要有理想,有戰略,更需要通過自己的創新來克服各種困難,付出艱辛的努力。那么,對于精準扶貧工作的未來發展,各企業都有什么目標和計劃?
沈力男:企業做公益事業不能過于功利,不能用贊助心態做,要甘于奉獻,樂于奉獻。泰禾集團還是會按照已有的思路走下去,在企業出資出力之外,更要發動大眾參與,鼓勵員工加入進來。
王幼燕:精準扶貧是三星眾多公益項目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扶貧打造企業化可復制的模式,幫助農民兄弟真正做到脫貧致富。我們還將不斷創新,根據當地農村的實際情況精心打造項目,真正做到讓農民自我造血。
伍小峰:民營企業做扶貧工作有自身的優勢,就是不僅為扶貧所在地帶去了資金、建筑、學校,也把市場經濟的思考方式帶進去。希望兩三年以后,我們能夠真正體會到幸福感,這種幸福感并不是求回報,而是支持萬達將公益事業永久持續下去的動力。
任胄:我們希望在未來精準扶貧工作中秉持一個原則,那就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為了能夠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正榮集團發奮圖強,讓自己的能力更大。
(原標題:精準扶貧創新實踐:扶貧不能搞“花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