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考研,3次考博,只因自己是一個因白化病而導致視力殘疾的殘障人士,小梁一直想通過知識增加自己的就業機會。
“我是一名白化病患者,皮膚和毛發從小都是白色,同時,由于沒有黑色素導致視力殘疾,但是,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比別人差在哪里,而且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這種自信一直到我大學畢業。”如果不說,估計沒有幾個人能夠看出,站在記者面前侃侃而談的小梁是個視力只有0.2且無法進行矯正的殘障人士。
大學畢業之后,小梁當過義工、就職過公益組織,但是,一直很難找到他自己覺得合適的工作,白化病的外貌總會讓招聘企業敬而遠之,甚至,在考博的過程中,成績一路綠燈的他,卻在面試時與心儀的院校失之交臂。為此,小梁只能一路考試,希望通過知識提升自己進而爭取更多的就業機會,如今,還有一年,讀博的小梁又將面臨新的就業考驗,他心里很是忐忑。
“當前,我國殘疾人就業工作問題依然存在,殘疾人基本服務狀況需求顯示,我國16-59周歲持證殘疾人,就業率為45%,與全國就業平均水平差距較大,殘疾人就業規模增長緩慢,就業層次較低,就業的穩定性差,總體形勢沒有得到根本轉變。”11月16日,中國殘聯就業服務指導中心主任李強在第十屆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論壇上表示,做好促進殘疾人就業增收工作,不僅關乎千萬殘疾人的切身利益,也體現著社會政策要托底的具體要求,關乎著社會的公平正義。
就業和脫貧是首位
改革開放以來,殘疾人的事業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殘疾人溫飽問題初步得到解決,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一直是發展的主線。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都不能少’,這是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莊嚴承諾,當然也是國家承諾,是對共享發展應有的詮釋,對于殘疾人來說全面小康不只是關乎民生福祉,也不只是吃飽穿暖,更關乎價值尊嚴實現,也關乎能否在社會中廣泛參與,充分融合和全面發展,對每一個人來說是這樣,對于殘疾人來講更是這樣,殘疾人更加渴望接受良好的教育,實現穩定的就業,過上有尊嚴的生活。”11月16日,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會會長程凱表示,擁有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是很多殘疾人的夢想,我們要依靠法制的完善,努力消除殘疾人社會融合的制度障礙,減少殘疾人就業路上遇到的歧視和偏見,公眾要以平等的眼光來看待殘疾人,在殘疾人就業上給予鼎力的支持和無私的幫助。
12月3日是第25個國際殘疾人日,今年國際殘疾人日的主題是“為我們期望的未來,實現17項目標”。
“這個主題很少見,一般主題都比較朗朗上口,這個有點像技術語言,難道是我們翻譯的不好?為什么要抖這么一個包袱?”程凱在一連串的反問之后解釋道,這并非是翻譯水平不夠,而是要強烈傳達2030年可持續發展的議程,這是去年在聯合國各國首腦大會上達成的共識,也就是在未來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必須要實現17項目標,其中第一項就是解脫貧困,就業和脫貧是可持續發展行動里面非常重要的關鍵詞。
聯合國2030可持續行動發展議程承諾,不讓一個人掉隊,并且把促進殘疾人融合發展作為重要的使命,同樣體現了共享發展的理念,可持續發展議程主要目標就是要促進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當然還把減貧放在突出的位置,要求為所有達到工作年齡的人提供就業的機會及像樣的工作環境,殘疾人當然不例外。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穩則心定、家寧、國安,就業可以使殘疾人改善生活,也能夠讓人們看到殘疾人身上所蘊含的發展潛能和巨大的創造力,更重要的是就業可以幫助殘疾人走出生命的困境,參與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參與全面發展。
職業教育匹配升級
促進殘疾人就業和脫貧已有方向,但尚需要更多的方法和途徑。
“在我小的時候,我看到很多殘疾人也在盡可能多地干一些事情,比如說糊紙盒,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職業教育在中國發展的空間很大,我認為,應該幫助他們深度開發非殘疾功能,通過職業訓練,讓他們在一些基礎勞動領域更好地發揮作用,對多數殘疾人來說是更實際的。”南開大學副校長朱光磊表示,社會上應該多強調且特別要加強與殘疾人有關的職業教育與職業訓練。
殘疾人通過自己的學習和學校職業教育同樣可以提高就業質量,同樣可以和正常的大學生一樣有一個理想的工作。
武漢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趙經教授表示,武漢理工大學的在校殘疾人大學生有44名,每年約有10名左右的畢業生,這些學生畢業后有擔任人力資源部經理的、有在北京IBM工作的、有在武漢某軟件公司工作的,甚至有自主創業的……大部分學生的房子和車甚至比老師的還要好,“我舉這些例子就是想說明,殘疾人大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和學校的工作成才,所以,我覺得大學在殘疾人就業方面承擔的責任當中首要一點就是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武漢理工大學能夠多年保持殘疾大學生百分之百的就業率,而且結業的穩定性和層次都還是比較理想的,源自于他們在教育過程中就注意了殘疾人大學生的就業質量,注意了就業過程中的就業支持,而且還考慮了就業以后的跟蹤和支持。
不過,大學的教育往往只是少數殘障人士選擇的路徑,同時,針對殘疾人的教育專業基本沒有。
就此問題,曾有這樣一個案例,哈爾濱工業大學一位教授帶了幾個聾人學生,曾有人問這些聾人學生為什么選擇計算機專業,這些學生說因為我不喜歡畫畫,原來,聾人只能選擇美術和計算機這兩個專業。殘疾人職業教育當中沒有專門為殘障人士開發設計的個性化的課程,沒有與未來就業和企業需求更高匹配度這樣的一種計劃。
但這種現象很快就會成為歷史。
程凱表示,殘疾人的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要適合殘疾人職業選擇的新的要求,也要適合我們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更要努力適應各類殘疾人不同的職業的匹配,就此,中殘聯、教育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很快就將出臺殘疾人職業教育的一些相關政策措施,解決我們二十多年來殘疾人低水平的職業教育過于雷同的現實矛盾。
(原標題:殘疾人職業教育有望取得突破 未來就業和企業需求匹配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