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在即 深港通估值又多新標尺
11月21日至25日,機構調研熱情稍有回落,深市約有93家上市公司披露調研記錄,環比下降25%,且鮮有扎堆造訪的情況出現。不過,機構仍緊貼市場熱點。深港通開閘在即,多家深市AH股公司收獲調研;安邦舉牌中國建筑開啟險資舉牌大基建藍籌先例后,一帶一路、PPP等基建概念股也備受青睞。上周,濰柴動力等6家深市AH股公司獲得調研。其中濰柴動力、比亞迪、鞍鋼股份周內分獲兩批次調研。目前同時于深市和港股上市的公司有17家,A股相對于H股折價的僅有濰柴動力,其余公司A股較H股均保持溢價狀態,其中廣發證券、鞍鋼股份相對溢價率較低。A股目前整體貴過H股。
深港通開通在即,投資者關心AH股勢在必然。從估值的大致水平看,港股比深股更便宜,更具吸引力,特別是港股中,中小市值股票估值相對更低。這和內地中小板、創業板動輒百余倍市盈率形成鮮明對照。其實投資者關心的是,到底是內地A股的估值更為合理,還是香港市場股價估值更為合理,面對深港通的日益臨近,對這個問題的關心日甚一日。從A股近期表現看,已經出現了創業板市值增幅和股價漲幅慢于主板的走勢,部分反映了市場對兩大市場的看法。在成熟和發達市場,大盤藍籌股都是市場的穩定器和股價的主要標桿,這在香港市場也表現得較為明顯。但在A股則正好相反,大盤藍籌股股價不溫不火,無論是機構還是散戶,對大盤股的熱情都不高。從長遠來看,滬港通和深港通的開啟都是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不斷完善的重要一步,A股的股價和市值也將有更有說服力的參照系。
辭職再爆資本高管矛盾 上海家化是非效益評說
上海家化11月25日晚間公告,上海家化聯合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11月25日收到公司董事長謝文堅先生的辭職報告。謝文堅先生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董事、董事長、董事會下設各專門委員會委員、首席執行官、總經理等相關職務,辭職后不在公司擔任任何職務。公司同日還收到董事韓敏女士的辭職報告。韓敏女士因工作需要申請辭去公司董事職務,繼續擔任公司董事會秘書職務。公告稱,謝文堅先生的辭職未導致公司董事會低于法定最低人數要求,不會影響董事會的正常運作。謝文堅先生已確認其與本公司董事會無任何意見分歧。經2016年11月25日公司六屆八次董事會審議通過,經公司董事共同推舉,在新任董事長選舉產生前,推選公司董事劉東先生擔任公司代理董事長代為履行董事長職責,直至選舉產生新任董事長為止。
上海家化曾經因大股東與管理層之間的矛盾導致高管大換血,當時引起的震動不輸萬寶之爭。不過,由于股權清晰、大股東地位并無爭議,原董事長葛文耀只能遺憾退場。現在,代表大股東意志的謝文堅忽然辭職,讓本來快被遺忘的上海家化爭端重新浮現。具體內幕還有待進一步揭示,某些爭端甚至還要等監管機構來定性,但是,上海家化的效益下降、市值和股價持續滑落、上海家化自有品牌的營銷不理想大概也是事實。資本運營有其自身規律,資本爭端中最后是“大股東說了算”也無疑義。但是,資本不是萬能的,資本說了算不等于資本每件事情都說得對。如何理智看待市場控股權爭端,如何處理好資本方與管理層的關系,絕不是“一換就靈”那么簡單。萬寶之爭至今難落帷幕,其實還是顧慮如何對待經營有方的管理層。從這一點說,萬寶之爭的遲遲未有定論,較之上海家化的倉促換馬是一個進步。
格力大事頻出目不暇接 是炒作是巧合?
深交所發布的上市公司董監高人員持股變動數據顯示,11月24日格力電器再獲董事徐自發及其子女徐偉、配偶韓鳳蘭集體增持,三人通過競價交易合計增持78.48萬股,增持金額合計2074.22萬元。其中徐自發增持57.53萬股,韓鳳蘭增持20.7萬股,徐偉增持2500股。除了董事徐自發增持,格力電器董秘望靖東已經連續3日增持。11月24日,格力電器發出《關于公司全員每人每月加薪1000元的通知》,通知表示:“格力人通過自主創新實現生產自動化,提高人均效率,為與勞動者共享創新成果,提升員工幸福感,經公司研究決定,現對全體員工每人每月加薪1000元。”并明確了通知實施時間為2016年12月,發放對象為所有“入職滿三個月的員工(特殊議薪人員除外)”。
有人為能上頭條累斷腸,有人不想上頭條都難。格力和董明珠自然屬于后者。11月16日晚間,格力電器發布公告,宣布收購珠海銀隆并定向增發的重組方案告吹。這一方案先是10月28日未通過股東大會表決,此后又籌劃修改收購方案,但最終格力電器還是宣布,因銀隆董事會不同意修改后的方案而告吹。這么有名的公司,這么大的并購項目,這么手拿把掐的項目偏偏又沒成功,能不上頭條嗎?差不多同時,還傳出集團換血的消息,董明珠不再擔任集團董事長,忽然又傳出還是格力電器董事長,這又是幾個頭條?熱浪還未過去,高管增持、全體員工加薪1000元,又讓媒體瞪大眼睛。是不是有企業深層次的戰略考慮,有待驗證,但這連番的動作像是一氣呵成,把媒體弄得團團轉,不能不說,格力的公關功夫,實在了得!
新三板掛牌企業數奔萬 并購標的并非惟一“出路”
第三方機構統計數據顯示,10月以來,A股公司紛紛與新三板掛牌企業“聯姻”,超過30家上市公司發布了與新三板相關的并購事宜。分析人士指出,新三板可以為主板上市公司提供質地優良、體量適中的標的,成為上市公司優質并購標的池。并購過程中,通過專業機構進行有效對接可以提高成功率,同時應注意保護中小股東的權益。新三板市場研究機構三板虎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1月到10月,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暴增80%;而同期的每月融資則呈快速下滑態勢,融資金額劇減34%。同時,新三板市場并購愈演愈烈。2015年,新三板市場共有111起并購案,并購金額為358.44億元;2016年1月1日至11月17日,新三板共有131起并購案,并購金額為638.54億元。
統計數字顯示,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已經達到9700多家,如果沒有意外,年底突破一萬家應該沒有問題。但是,每天的交易額不足10億元,和主板每天幾千億元的交易額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如此多的掛牌公司,與如此低的每日成交額相比,實在不成比例,這或許也是到新三板稱為“掛牌”而不稱作上市的原因之一。新掛牌公司可以為主板上市公司提供質地優良、體量適中的標的,成為上市公司優質并購標的“池”,這固然是個可喜現象,讓已經掛牌的新三板有了更好的“出路”,這還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恐怕也不是新三板創立的主要目的。如何讓新三板市場交易火起來,如何讓投資者對新三板公司充滿熱情,既要有掛牌公司改善經營、提高效益的努力,恐怕還要有降低投資門檻、允許更多的投資者介入市場、完善交易機制等諸多努力。
(原標題:新三板掛牌頻成并購標的 深港通開通成主板新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