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和境外資產規模的擴大,中國正在加強境外國有資產監管。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1月2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強化境外國有資產監督,對企業在境外的投融資、產權變動、資金管控等逐步實現常態化監督檢查。
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這一要求的提出主要基于當前中國國企大力“走出去”的現實背景,在以國企為主力軍的“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下,未來將有更多國資走向海外。
去年,據國資委旗下雜志《國資報告》統計,中國的境外國資總量已不少于12萬億元人民幣。據中企之聲研究院院長李錦預計,到2020年,海外營業額將占到中國央企總體營業額的20%以上。伴隨著境外國資總量的不斷增加,國資流失風險也在不斷增長。
常務會議認為,中央企業通過“瘦身健體”實現了生產經營的正增長,但仍然存在部分企業“財務管理不規范、違規經營、內控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存在國有權益受損風險。”
除了國企自身存在的一些經營效率問題,專家指出,海外復雜的市場環境和當前監管“鞭長莫及”也是此次會議要求對境外國資加強常態化監督檢查的原因所在。
“在境外,企業的運營方式與國內不同,國企如何管理好國有資產正在探索中。另外,國外的法律政策環境各異,增加了國資境外監管的難度。”清華大學教授朱安東表示,這也滋生了一些違背道德、私人謀利的現象。
李錦指出,“國企‘走出去’了,但監管的鏈條還沒有‘走出去’,盲目投資得不到監控,海外產權交易中也有可能被個人趁機占有,所以必須加強監督管理。”
李錦表示,當前中國已經陸續建立起提高國資利用效率的制度體系,但監管體系仍有空白,而監管體制建設的關鍵是實現系統化和常態化。
“以前監管是臨時性和突擊性的,沒有形成長效機制,所以現在要建立起專門的機制,長遠地解決問題,不能出了問題再去查。”李錦指出,現階段比較普遍的國企監事制度效果較差,國企的二級三級公司,監事會都難以深入進去,更別提其在境外的子公司了,建議加快建立國務院國資委的外派監事會制度,把其作為平臺,將審計、紀檢、巡視等各種有效監督力量整合起來,從而起到有效的監督作用。
朱安東建議,除了國資系統的定期監督檢查,還應該建立健全境外國資的審計制度,尤其應該借助第三方的介入審查力量。“由于國企運營涉及重大經濟機密,建議設立一些國有的第三方機構做專門的咨詢和審查,而且一定要由了解當地情況的人參與監管。第三方審查能真正起到外部監管的作用。”
去年,中國出臺了《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出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外派監事會工作的意見,加快建立健全國有企業國有資本審計監督體系和制度。”這意味著,未來國有企業在海外的經營管理將面臨更加嚴格的考核和監管,一整套常態化的監管機制有望形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