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11月17日消息,今日的2017《財經》年會上,與會專家討論當下供給側改革成果時憂心忡忡,稱用行政化的手段計算產能和產量以達成目標很不可取,改革還要靠市場化操作,尤其是地產行業,政府與開發商共謀去庫存,這其中夾雜的行政化、統治性手段會讓改革出大問題。
談及供給側改革中的“去產能”,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稱,用行政化的手段去算產能和產量非常不可取。去產能要靠市場機制,要靠企業,而不能靠去算帳。
“去產能有效果,但不能很樂觀。” 聯辦財經研究院院長、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稱,現在來看,完成距離完全消除過剩產能這個目標還差得很遠,而且,真正完成這一目標也并不等同于達到了我們所希望的產能利用率。以煤炭去產能為例,今年要減5億噸的目標是在去產能和控產量兩個措施同時實行的基礎上,才取得的效果,而非完全的市場化操作。
去庫存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李揚認為,在去庫存過程中,各地政府遲遲不肯用提高首付率的市場化手段,而一定要用行政手段調控,一些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共謀,結果是很多地方政府的財政任務半年剛過就完成了,但改革的效果卻不明顯。
至于改革當中的去杠桿,李揚認為,中國企業里有65%左右是國企,高杠桿率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國企,政府總體來說不算很高,但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是個大問題。目前,民企去杠桿基本完成,但國企去杠桿仍在繼續。
無論去產能、去庫存還是去杠桿,改革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完成產業的升級。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許林認為,產業升級兩個主要的推動力:第一,創新。有些通過技術創新,可以直接實現供給創造需求。第二,需求結構升級的拉動。中國目前收入水平在持續提升,需求結構升級的趨勢是很明顯的。
當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是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它的結果是供給結構的升級和效率的提高。但目前的供給側改革仍滯后于需求結構的升級。許林建議稱,我們要建立一個更好的制度和政策框架,來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新浪財經 張蕾 發自北京)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