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2016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強調,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靈活適度,適時預調微調,增強針對性和有效性,做好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適應的總需求管理,為結構性改革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注重抑制資產泡沫和防范經濟金融風險。
總體而言,從去年至今的貨幣政策主要的目的,是做好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適應的總需求管理,為結構性改革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但是,現在加上了注重抑制資產泡沫和防范經濟金融風險的目標。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則是去年至今在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相適應的總需求管理時,出現了問題。原本應該“為結構性改革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但貨幣供給事實上是偏寬松的,在去庫存的過程中,客觀上鼓勵家庭部門加杠桿,形成資產泡沫的潛在風險。
這應該提醒央行在實體經濟不振、金融脫實向虛的背景下,尤其是面臨泛濫流動性而出現資產荒的環境里,堅持中性適度的貨幣政策。事實上,從目前看,貨幣政策甚至存在收緊的壓力,這是因為前期出現的房價較快上漲仍有可能逐步傳導,導致消費物價有上行壓力。與此同時,受到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升以及國內供給端去產能、去庫存的推動,也與房地產、基建拉動相關行業回暖等需求面變化有關,短期看 PPI 仍有繼續上行的可能。
應該看到,中國實體經濟并沒有出現強勁可持續的動力,價格上漲的壓力是一種扭曲機制產生的結果。通過限產而去產能的做法也意外導致煤炭價格失控,報復性的反彈。大蒜等商品也被資本炒作,而基建難以持續,僅僅是對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下行壓力而進行的總需求管理。這種扭曲的價格上行限制了貨幣政策的自由空間,加大了在調結構、防風險與穩定需求之間“走鋼絲”的難度。
與此同時,央行報告也解釋了另外一個平衡難題,即房價與匯率的關系。一種觀點認為應“棄房價、穩匯率”,也就是緊縮貨幣,從而擠出資產泡沫,并以高利率來穩定匯率。央行在《報告》中指出,這會導致危機式的被動去杠桿,代價很大,過程比較痛苦,匯率實際上也很難穩住。另一種觀點認為應“棄匯率、穩房價”,其背后的邏輯是放松貨幣來支持房價,試圖以低利率刺激通脹和房價。央行強調,這同樣會加劇結構扭曲和債務積累,導致調整的時間更長、代價更大。
報告認為這兩種觀點夸大了各自領域的風險,而且也都不是好的做法,仍然強調貨幣政策要繼續保持穩健和中性適度的貨幣環境。在結構調整期和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的環境下,貨幣政策總體應保持穩健,既要支持實體經濟的有效資金需求,防止總需求出現短期過快下滑,也要避免過度放水,推升債務和杠桿水平,固化結構扭曲。
現實是,如果貨幣政策兼有多種相互矛盾的目標時,這種平衡如何實現,向任何一方的偏移都會引起更嚴重的失衡。
因此,下一階段應該更強調改革而不是過度關注總需求與保增長。央行報告也提出,“下一階段可繼續做好主動調結構、主動去杠桿、主動防泡沫等方面的工作”。這或許意味著,央行在下一階段將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更加主動,而不是偏向刺激需求。當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牽扯各方面的系統性工程,并非央行獨立的任務,但是,央行的貨幣政策無疑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在改革中應該更具有主動性。
(原標題:貨幣政策應主動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
猜你喜歡
微軟Bing市場份額不增反降,
“賦能金融,共筑安全”知虎
今熱點:春播糧食近尾聲 主
安然納米發光體|馬占榮: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