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歐陽捷
前兩天,一位剛從東南亞自由行回來的朋友說:現在泰國曼谷的便利店竟然能用支付寶了,清邁的ATM機能直接提人民幣了,越南胡志明市的超市也能直接收人民幣現金了。
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早已實現,一場“說買就買的旅行”還是遙遠的夢嗎?
在享受“說買就買”便利的同時,人民幣忽然先貶值了,而且是暴貶,美國的奧特萊斯漲價了,去日本血拼也沒那么劃算了。
但是,人民幣“入籃”成為世界貨幣,勢必要求人民幣幣值保持基本穩定,不然,誰還敢持有呢?
說起人民幣的國際化旅程,那先是外國央行或清算銀行先持有人民幣,然后商業銀行再持有,最后才是企業和居民使用。
現在有多少個國家把人民幣納入央行外匯儲備或者清算銀行了呢?包括韓國銀行、法蘭西銀行、盧森堡中央銀行,還有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清算系統,到今年一季度,已經有近40個央行或儲備機構持有人民幣,未來將超過2萬億元,還不算外國商業銀行和基金也會持有的人民幣。
外國央行和商業銀行持有人民幣資產是要為本國投資者服務的,因為國際匯兌更便利了,更多的外資會被吸引來購買人民幣資產。
那時候,你也可以手持人民幣到美國、英國、俄羅斯、澳大利亞買房了,再也不用去換算匯率了,但是,你還會擔心匯率的波動嗎?
顯然還是會的,因為你可能不僅要買國外資產,還要關注國內已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而房價與匯率可不是簡單的跟隨策略,也不是一對一的同向或逆向關系。
如人民幣大幅升值,我們可能首先會看到:
一方面,國際資本愿意流入并買入人民幣資產,渣打銀行曾經預計,外國人在3-4年后所持中國國債很可能會超過任何新興市場的政府債券,預計到2020年累計投資超過4萬億人民幣。當然國際資本不僅是買債券,也會買房地產,這就促動了房價的上漲,在國際資本離開的時候享受匯率升值和資產升值的雙重收益。
另一方面,海外國家、企業和個人也會大量兌換、增持人民幣,享受人民幣升值的好處。這樣雖然可以幫助釋放人民幣超發的壓力,但又會減少國內資金、抑制國內通脹和房價上漲,就像美國一樣。當然,如果人民幣一次性貶值到位,海外資本就享受不到匯率升值的好處,短期流入的資金就會減少,也影響房價上漲。
同時,對于國內企業和個人來說,因為手中人民幣更值錢了,國內資金會流出海外投資,在國際上“買買買”,從而減少國內資產購買并降低房價上漲預期,就像現在的日本一樣。
這樣看來,其實人民幣大幅升值并不意味著房價一定會大幅上漲或下跌,上漲動力也會對沖下跌壓力。
那么,如果人民幣暴跌又會怎樣呢?也許我們又會看到:第一,海外拋售人民幣,加劇人民幣貶值,人民幣資產就相對便宜,海外資本會在適當的時候流入抄底,并帶動房價上漲,就像當年的俄羅斯盧布大幅貶值時一樣。
第二,國內資金減少出海,甚至拋售海外資產,轉而增加國內資產購買,驅動房價上漲,而國內資金遠遠大于海外流入資金,因此,支撐、助長房價的作用更加明顯。當然,如果房價上漲到脫離國際購買力的評價標準時,就會看跌房價,海外資本就會“望而怯步”,不會再買入甚至還會拋售人民幣資產,房價就難以拓展升值的空間,甚至可能受累下跌。而當房價下跌到一定程度,資本又會重新流入購買,帶動房價再度上漲。
是不是有點復雜?復雜就對了,很多朋友希望給出一條簡單的邏輯,但很多事情不是這樣簡單,如果一定要簡單的邏輯,那就是:房價總是在螺旋式的上升通道中不停地穿梭。再簡單一點,就是:升值投資海外,貶值投資國內,至于房價,恐怕與匯率關系不大,更多還是取決于國內資金的寬松與緊縮。
如果人民幣穩定,又會怎樣?也許房價也是穩定的,但對于資本可能是最不利的,因為,沒有多賺錢的機會。
當然,從國家戰略的角度看,“入籃”之后,還是需要保證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既不能“跌跌不休”,也不能快速上漲,這是大國的責任。因此,今年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很可能會在6.9附近停下腳步,為明年的貶值留點空間。
不過,隨著中國的金融市場更加開放,資本和資產的市場化也會隨之而來,國家對經濟的調控也將趨向于市場化,房價將會更加按照市場供求關系進行波動,海外資本流入流出和匯率升貶的影響其實都不是最大的。
如果你有本事投資海外資產,現在雖然晚了點,但在人民幣貶值還未結束的現在,還是可以出去的。
如果你沒有意愿或者能力投資海外,在國內超大特大城市也還是會有不弱于海外的投資收益,因為一線城市仍然不會放開土地供應,二線特大城市正在放開外來人口落戶,在未來十年,這些城市的住房依然是有高于匯率的升值空間的。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顯示:“改變聯系匯率制度不會解決房價上漲問題”,可見匯率不是房價上漲的主要影響因素。他們的報告還指出,2004 年全球可變現資產的規模是170-220萬億美金,住宅和商業地產90-130萬億,因此從全球角度來看,房地產占人類財富的比重超過 50%,股票只有房地產的一半,可見房地產永遠是全人類最優質的大宗資產。
如果還有人勸你:人民幣“入籃”了,央行要保匯率,趕緊把房子拋了吧!你還會信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