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11月4日消息,近日,10月份全國制造業PMI等數據的“靚麗”表現引起了中國經濟是否企穩的爭論。對此,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中國經濟目前的確處于回升之中,但是這種回升只是反彈,長期的經濟走勢還將下行。“恐怕6%是擋不住,可能未來來講,4%~5%是常態。”
他認為,中國GDP增速2020年破6%是大概率事件。但他同時表示,短期內中國經濟仍然向好,預計2017年的GDP增速為6.3%,而2018~2019年,由于政府調控的原因也不會太低,估計在6.5%左右。
在鴻儒金融教育基金會、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聯合主辦的“SIFL年會2016:新供給·深改革”上,李迅雷表示,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目前面臨的風險并不大,因為近兩年來政策的調控與管制正在逐步加強。“對股市的IPO進行管制,對人民幣的匯率進行管制,對房地產的出售進行管制限,我感覺今后管制的領域會越來越大,因為管制是防風險強有力的手段。”
但是他又指出,管制雖然有助于降低風險,但是付出的代價可能更大,例如在人民幣匯率方面,在貶值預期較強的情況下,通過管制使人民幣進行“漸進式”貶值,這個過程導致的代價非常大,比如資本外流加劇。
在經濟總量方面,李迅雷持樂觀態度,他認為,在貨幣不斷擴張的情況下,中國在不遠的將來能夠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但是,與此同時,杠桿率與債務率水平上升都將成為挑戰。
他分析,整體而言,企業債務率杠桿率是最高的,政府和居民的杠桿率雖然還有提升空間,但是杠桿率的增速很高,尤其是我國的居民杠桿率,雖然只有40%左右,但是增速為全球最高。而在穩增長的條件下,未來杠桿率水平還將逐年提高,這表明,要同時實現“穩增長”和“去杠桿”的目標有一定難度。
他還特別指出,貨幣發行規模過大之后,也會導致經濟結構的扭曲。“以上市公司為例,銀行的利潤占比超過50%,這對企業,尤其民營企業的投資意愿會產生不利影響,因為大部分錢給銀行賺走了,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水平逐年回落。”
對此,他建議對GDP增速的高低擴大容忍度。“GDP增速不一定定在6.5%,如果定在6~7%,降低對增速的要求,對結構性改革會更加有利。”(新浪財經 彭蘇平 發自上海)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