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毓堃
編輯 / 漆菲
當地時間6月15日,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的國葬在意大利米蘭主教座堂舉行。他的靈柩由靈車運抵教堂,沿途有數以萬計的民眾,報以熱烈掌聲為他送別。
(資料圖片)
三天前,這位86歲的意大利前總理在米蘭的圣拉菲爾醫院去世,成為轟動全球的新聞。早在兩個月前,他因白血病引發肺部感染而進入重癥監護室時,外界便預感“一個時代即將落幕”。
貝盧斯科尼是二戰以來執政時間最長的意大利總理,生前是執政聯盟成員意大利力量黨黨主席、參議院議員。這個顧家男人還有一長串的年輕伴侶,就在去世前一年,他剛與32歲的眾議員瑪爾塔·法西納舉行了象征性婚禮。
意大利媒體認為,貝盧斯科尼定義了民粹主義,就連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也只是其效仿者之一。回溯貝盧斯科尼這一生,金錢、傳媒、名氣塑造了其縱橫政壇近30年的權力基礎,而權力、足球、女人,則是他的三大嗜好。
雖然爭議纏身、官司不斷,可到了蓋棺定論之時,無人能否認他對意大利的影響。“再見西爾維奧!”與他合作組建聯合政府的現任總理喬治亞·梅洛尼在一份關于他的聲明中說,并稱他是“意大利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
意大利現代主義派藝術家馬里內提曾說過:“意大利既展示了過去,也能啟發未來。”貝盧斯科尼是一個絕佳印證,他的兩極化風格不僅在意大利保留下來,也成為一種全球趨勢。
“第一位真正的后現代政治人物”
“想象一下,如果一個特朗普式的地產大亨同時擁有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福克斯新聞、派拉蒙影業、《新聞周刊》、蘭登書屋、康泰納仕、《洛杉磯時報》、HBO電視網、達拉斯牛仔隊(著名美式橄欖球隊)、沃爾瑪超市、安泰人壽、Loews電影院線、富達投資,還具有比爾·克林頓和紐特·金里奇的政治影響力,你就能理解貝盧斯科尼對意大利人生活的巨大影響。”1996年3月17日,美國著名記者、作家亞歷山大·斯蒂爾發表文章,用這一類比向美國讀者描述貝盧斯科尼在意大利的存在。彼時的特朗普除了“商業大亨”之外,尚無其他值得一提的標簽,而貝盧斯科尼已經結束了第一屆總理任期。
2001年的意大利大選前夕,英國《經濟學人》將貝盧斯科尼作為封面人物,提出“(他)適合領導意大利嗎?”的設問,并給出自己的答案:“任何自我尊重的民主國家都很難想象:一個即將當選為總理的人最近還在接受司法調查,因為其涉嫌洗錢、謀殺共犯、勾結黑手黨、逃稅、賄賂(政治人物、法官和稅務警察)。貝盧斯科尼先生不適合領導任何國家政府,尤其是全世界最富裕的民主國家之一。”
2001年,貝盧斯科尼在意大利國家電視頻道亮相。
最終,貝盧斯科尼還是勝選了,而且三度出任總理,在二戰后平均一年換一屆政府的意大利,他成為執政時間最長的總理。美國《紐約時報》形容,貝盧斯科尼自命不凡,他似乎和許多意大利人一樣相信自己可以永遠活下去。就在去世前,他還將自己的“生理年齡”定為50多歲。
到了2023年,當貝盧斯科尼因肺部感染再度入院,大洋彼岸的特朗普正面臨37項聯邦刑事指控,但仍全力參加2024美國總統大選,并依舊是共和黨內的頭號熱門。今天的特朗普是全球媒體熱議的對象,然而他身上的元素與標簽,貝盧斯科尼早在20多年前便展露無疑。這不禁讓世人訝異:此人此舉,也能登上政壇頂峰?
“如果你從全球視角來看,他代表著第一位真正的后現代政治人物。”斯蒂爾一語道出貝盧斯科尼最重要的影響所在,而他為后者著傳所用的書名,更直接勾勒出這類政治人物的配方:《羅馬之劫:媒體+金錢+名氣=權力=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
《羅馬之劫:媒體+金錢+名氣=權力=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
理解了斯蒂爾解讀的切入點,便能理解貝盧斯科尼自1990年代起將政治影響力拉滿的一系列操作。
貝盧斯科尼堅信“形象就是一切”,被稱為“騎士”的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傳媒帝國,大力塑造其顧家好男人的形象,以至于在風流韻事、花邊丑聞不斷的情況下,他依然獲得超四成家庭主婦的支持(據說這些人每天看電視時間超過三小時);年過50歲的中老年婦女更是他的鐵桿粉絲。
作為曾經的郵輪歌手和電視達人,貝盧斯科尼極其注重外表管理(甚至還做了植發和整容手術),他用熟悉的笑臉、無限充沛的精力、高超的表演天賦打造個人魅力,通過傳媒機器培養大批死忠粉,壓倒國家和政黨機器的傳統權威,確保自己的政治地位。
由他創建的中右翼政黨意大利力量黨(Forza Italia),名字上采用足球賽中常見的加油口號。實質上,該黨更像是他個人的競選宣傳工具,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政黨,以至于他直到去世都沒有任命接班人。
至于貝盧斯科尼發表過的右翼民粹論調,打造的反建制斗士人設,大肆炫耀的風流往事和財富實力,以及執政期間淡化法西斯黨及墨索里尼的罪行,推行嚴厲的反移民政策……這些都成為他吸引選民、打敗政敵的實踐經驗,自然為后來者提供了借鑒。
“普京親密而睿智的朋友”
就連特朗普、歐爾班、勒龐、馬泰奧·薩爾維尼等以“通俄”著稱的個人標簽,貝盧斯科尼早已有之且始終踐行。
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俄羅斯總統普京評價說,貝盧斯科尼是一位親密而睿智的朋友,“對我而言,貝盧斯科尼是一位可貴的人,一位真正的朋友。我一直由衷地欽佩他的智慧,欽佩他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也能作出平衡、富有遠見的決定的能力。”
自普京上臺后,貝盧斯科尼屢次呼吁歐盟加強與俄羅斯的關系:2002年,他提出建議稱,“俄羅斯下一步融入歐盟是獲得歐盟成員國資格”;2008年,他進一步表態,“我視俄羅斯為一個西方國家,我的計劃是讓俄聯邦在未來幾年內成為歐盟的一員。”
除了與普京在公開場合親密互動,彼此稱呼“親愛的西爾維奧”“親愛的弗洛基亞”以外,貝盧斯科尼還邀請普京前往自己位于撒丁島的私人豪宅度假,普京也多次與他相約打獵、飲酒、釣魚、遛狗。
2003年,貝盧斯科尼與普京在俄羅斯鄉村會面。
2017年恰逢普京65歲生日,貝盧斯科尼送來了一份特別的禮物:純手工制作的被套,圖案是二人握手的畫面,以羅馬斗獸場和圣瓦西里教堂為背景。而在2022年10月,貝盧斯科尼稱他與普京重新建立了聯系,并在他生日那天交換了葡萄酒、伏特加和“甜蜜”信件作為禮物。
2017年,貝盧斯科尼送給普京的生日禮物——被套。
當貝盧斯科尼因性丑聞與偷稅問題遭到司法調查時,普京發聲力挺;而在外交與國際事務上,貝盧斯科尼也懂得回報朋友。從2007年俄天然氣巨頭埃尼集團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計劃共建“南溪”(SouthStream)天然氣管道,到2014年貝盧斯科尼反對八國集團將俄羅斯除名,均可見一斑。
烏克蘭危機發酵后,俄羅斯與普京遭到西方世界空前孤立,貝盧斯科尼依舊自詡是“普京最親密的朋友之一”,他還在今年2月公開發表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極為負面的評價,還說“如果自己在任,永遠不會去那里與其交談”。在他看來,正是由于烏克蘭對東部頓巴斯地區兩個自治共和國的持續攻擊,加上美國拜登政府持續提供軍事援助,才導致戰火持續不絕。
此言一出,貝盧斯科尼在意大利政府的盟友們立刻坐不住了。意大利政府立刻發表聲明,強調對烏克蘭的支持。同為意大利力量黨的副總理兼外長安東尼奧·塔亞尼也發推強調,該黨始終與烏克蘭、歐洲、北約和西方站在一邊。
成為跨界達人的成功秘訣
在外界眼中,貝盧斯科尼的一生足夠荒誕、足夠神奇也充滿足夠多的爭議。在其擁躉看來,貝盧斯科尼可謂跨界達人,無論進入哪個領域都能成為頂級玩家。身高1米65的他曾在2009年做出過高度自信的自我評價:“大多數意大利人內心深處都希望成為我,他們在我和我的行為舉止中看到了自己。”
沒有人天生就是克里斯瑪型領袖,貝盧斯科尼的發跡也不可能只寄希望于個人魅力。縱觀他一生從地產到傳媒,從足球到政壇,最重要的成功密碼,無疑在于“審時度勢、察言觀色、討好他人”。
這是自帶天賦,還是他何時練就的一身本領,外人不得而知。不少媒體翻來覆去研究貝盧斯科尼生平,認為他早年在鄉下的經歷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
貝盧斯科尼1936年出生在米蘭郊區一個中產家庭,父親是銀行雇員,母親是全職太太。二戰期間,為了躲避墨索里尼部隊的征兵,父親在他7歲那年獨自逃往中立國瑞士,母親帶著一家人來到米蘭北部的鄉村定居。在那里,尚是孩童的他為了補貼家用,在奶牛場打零工、去小鎮街頭賣奶酪和水果,提前體驗了世間百態。
貝盧斯科尼性格外向熱情,讀書期間曾在一艘游輪上做過駐唱歌手。25歲時,他拿到了法學榮譽學位,專攻廣告合同法。這一專業在他后來從商時給予他很大助力。
年輕時的貝盧斯科尼在郵輪上當過歌手。
戰爭結束后,意大利經濟亟待復蘇,北方工業重鎮米蘭涌入大量南部乃至境外務工人員,野心勃勃的貝盧斯科尼看到了潛在的住房剛需,找到各種關系參與開發了以Milan Due為代表的大型住宅區和其他豪華地產項目,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隨著20世紀60至70年代房地產泡沫凸顯,貝盧斯科尼先是想辦法拿下米蘭市政府的退休養老公寓項目,接著在1970年代晚期嗅到廣播電視對私人資本開放的契機,深知觀眾早已厭倦古板的三大國營電視頻道——意大利廣播電視公司(RAI)1臺、2臺、3臺,搶先注冊了意大利第一家私人電視臺。
彼時的法律針對私人電視臺有著諸多限制,貝盧斯科尼卻巧妙打出“擦邊球”,把買來的許多國外節目(尤其美國節目)翻錄成錄像帶,以低廉的價格出售給全國近700家電視臺。當時,許多地方電視臺紛紛在黃金時段播放貝盧斯科尼的節目。
借助1980年代新自由主義大行其道的背景,他進一步成立美國電影版權庫和廣告公司,抓住觀眾長期以來在天主教保守文化禁錮下的壓抑心態,開辦成人色情頻道。就這樣,他一步步壓倒國營電視臺,占領了意大利千家萬戶的電視屏幕。1982和1984年,貝盧斯科尼收購了最大的兩個競爭對手,到了1986年,他占據全國商業電視80%以上的市場,此后幾年,他還跑到法國、德國和西班牙設立了電視臺。
1985年,已是傳媒大亨的貝盧斯科尼。
“他通過電視產生的影響遠比選舉周期深遠。”意大利新聞媒體Linkiesta的編輯克里斯蒂安·羅卡告訴《紐約時報》,貝盧斯科尼改變了古板的意大利節目,“那些節目雖然是彩色的,但和黑白無異,”他帶來了美國體育、肥皂劇、電影和以美女為主角的新風格的綜藝節目。
但在批評者眼里,這種向俗氣文化的轉變不僅持續在電視廣播中,還滲透到整個意大利社會,改變了人們的外表以及一代人的抱負和夢想,他們渴望貝盧斯科尼——關系交易、野心勃勃、華而不實——所代表的財富和自信。
貝盧斯科尼試圖以私人之力打造傳媒帝國,自然引發國營媒體的忌恨,后者公開威脅會讓政客們找他的麻煩。意大利法院更以違反憲法為由,一度叫停其引進的幾個高收視率節目。盡管貝盧斯科尼通過鼓動觀眾轟炸式電話投訴,迫使政府部門讓步,但他由此意識到,想掃除自己在商業帝國路上的阻礙,需要在政壇占據一席之地。
1992年,貝盧斯科尼在政壇的“唯一好友”、來自社會黨的前總理克拉西陷入貪腐丑聞,倉皇流亡,他由此失去了政壇靠山。與此同時,冷戰結束后,意大利天主教民主黨和社會黨主導的傳統政壇格局分崩離析,政黨呈現出明顯的碎片化,貝盧斯科尼從中發覺了實現政治目標的現實可操作性。
更不用說,除了媒體這個天然助選機器外,他還有一張更具影響力的王牌——AC米蘭。早在1986年,他便成為這家歐洲足壇豪門的控制人(直至2017年),一方面是出于對家鄉球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深知國民對足球的狂熱。果然,通過邀請薩基執教、組建“荷蘭三劍客”、大力改革俱樂部,AC米蘭迎來了黃金時代,貝盧斯科尼也借此成功收獲一批遍布國內外的“死忠粉”。
1988年,AC米蘭球員在聯賽奪冠后舉起貝盧斯科尼慶祝。
在貝盧斯科尼執掌球隊的31年間,AC米蘭一共獲得29個冠軍獎杯,其中包括8次意甲冠軍和5次歐冠冠軍。憑借這些優勢,1994年貝盧斯科尼首次參選便獲得勝利,以總理身份組閣。
2007年,AC米蘭奪得歐冠冠軍后,貝盧斯科尼高舉冠軍獎杯。
由此,一個“地產暴發戶—傳媒大亨—足壇大佬—后現代政治第一人”的跨界傳奇形象,在意大利政壇乃至世界舞臺深入人心。憑借對形勢和人心的敏銳判斷,貝盧斯科尼縱橫各界,積累了令人難以企及的財富,并成為全球知名度最高的意大利人之一。
2009年,貝盧斯科尼在利比亞與卡扎菲會面。
2010年,貝盧斯科尼參加八國集團峰會。
“貝盧斯科尼主義”何去何從?
2011年,迫于歐債危機壓力,貝盧斯科尼在意大利參議院通過歐盟要求下的財政緊縮法案后,被迫兌現承諾,辭去總理一職。據意大利媒體報道,貝盧斯科尼馳騁意大利政壇17載,其間共出庭1800余次,成功熬過了50余次不信任投票。
2013年,他因涉嫌稅務欺詐先后被眾議院和參議院開除,并曾被一審判處4年監禁、5年禁止擔任公職,但后來依據意大利大赦法,刑期被改為1年。然而,他并未就此告別政治舞臺,而是在2022年再度當選參議員,還重組了意大利力量黨,甚至在身體欠佳時宣布參選總統(后來退出),可謂在政壇戰斗至最后一刻。
2013年,貝盧斯科尼因公司涉嫌欺詐而被參議院開除。
貝盧斯科尼去世時仍是參議員,他領導的意大利力量黨也是當下右翼聯合政府的組成部分,副總理兼外長的要職由該黨成員塔亞尼出任。雖然其身已去,但以民粹、保守、不惜一切代價獲取權力為標簽的“貝盧斯科尼主義”,又將何去何從?
從政黨組織來看,長期作為貝盧斯科尼競選造勢工具的意大利力量黨,很難擺脫所謂“一人黨”的邊緣化命運。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發布的民調顯示,過去一年,該黨支持率始終維持在7%-8%的低位,其發展同貝盧斯科尼在政治舞臺的活動密不可分。
意大利各政黨民調支持率一覽,力量黨支持率僅有7%。(來源:Politico)
政治分析人士認為,要么他的孩子中的一個會站出來控制意大利力量黨乃至執政聯盟,要么聯合政府將在沒有他的情況下分崩離析,“這將使剛剛開啟五年任期的梅洛尼政府命運存疑”。
目前的意大利政府被認為是“墨索里尼之后最右的一屆政府”,總理梅洛尼是貝盧斯科尼的老部下,在后者第三次組閣時擔任青年部長;聯盟黨領導人、副總理薩爾維尼的橫空出世,也被視為“貝盧斯科尼主義”的直接產物。
2022年9月,貝盧斯科尼為薩爾維尼(左)和梅洛尼(中)進行競選造勢。
梅洛尼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說,當她還是貝盧斯科尼政府中的年輕部長時,貝盧斯科尼好色的名聲讓她十分為難。而當貝盧斯科尼在烏克蘭危機中支持普京,也讓她在政治上很頭疼。不過,當貝盧斯科尼去世后,梅洛尼依然需要留住他的支持者。
略為諷刺的是,相比于目前的極右翼或者右翼領導人來說,貝盧斯科尼只能算“溫和的中右翼”,遠沒有那么極端。但他卻樹立了后現代民粹政客的“標桿”,孕育出一個個更加保守的追隨者。《經濟學人》前主編比爾·埃默特因此評論說,“貝盧斯科尼是他制造出的問題的緩和力量。”
或許這才是這位傳奇人物去世后,值得外界思考的問題。對于一部分人來說,貝盧斯科尼探索出了一條非典型政客攀登高位的“捷徑”;而如此令眾人羨慕的“跨界成功”之路,又會給意大利乃至世界帶來何種影響?
(作者系中國翻譯協會會員、國際政治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