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祁彪
編輯|費知
這個冬天,外賣騎手是城市里最忙碌的人。
(資料圖片)
李林的手指一直在快速點擊著手機屏幕,手機上是美團外賣的派單界面。李林需要在短短幾分鐘內,搶夠四五個商家和送餐目的地相近的單子,然后騎上他的電動車“伙計”,頂著寒風急匆匆出發,“一起送,效率高?!?/p>
就在李林前去取餐的同時,張磊新開的麻辣燙店迎來了當天的第一波顧客,外賣平臺也不斷提示有新的訂單進入,“熬過了2022年,終于逐步恢復正常了,希望2023能變得更好?!?/p>
不遠處的趙建國正擺攤賣辣椒。在這之前,趙建國擁有一家搬家公司,收入相當可觀,但這三年,四輛箱式搬家車閑了下來,為補貼家用,他決定拉點菜來賣。讓他慶幸的是,一切正在慢慢變好,“搬家的活已經逐步恢復了,我有兩輛車已經重新啟動了,明年一定會更好?!?/p>
2022年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太容易的一年,疫情下的難,漸漸在每個人的生活層面顯現。但像李林、張磊、趙建國這樣的普通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一步步走過生活的磨練,熬過了2022的寒冬。如今,他們都已經準備好迎接2023年的春日暖陽,希冀著一個更好的2023。
正如毛不易與美團攜手合作的跨年主題曲《愿》中所表達的祝愿:“愿美好生活如期而至 如你所愿”,這部溫暖、治愈、勵志的音樂短片一經發布,就收獲了無數共鳴,播放量突破2500w+,它鼓舞著每一位在過去一年挺身向前的人,憧憬一個更加美好的2023。
外賣騎手,和這座城市相互取暖
李林圓臉,帶一副圓框眼睛,身上黃色的外賣騎手服洗得很干凈,給人一種憨厚踏實的感覺。
李林今年正好40歲,成為騎手之前,他已經在北京打拼了十多年,給別人打過工,自己創過業,還靠租來的汽車,跑過很長時間的網約車。前些年,隨著兩個孩子陸續出生,他的經濟壓力更大,生活也更有奔頭了。
2019年6月,李林聽從做騎手的朋友的建議,把汽車退了租,買了一輛電動車,跑起了外賣,一干就是三四年。
最初的那段時間,由于路不熟,李林經常找不到商家,找不到顧客所在的樓號,“這是新騎手都會遇到的問題,堅持下來就好了?!?/p>
從那時到現在,李林一直騎著他的“伙計”,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伙計”是他給電動車起的稱呼,這三年多的時間,李林對這輛電動車已經有了感情,“刮風下雨,都是我們一起經歷的,很給力,從沒給我掉過鏈子。”
中午送餐高峰時期,是李林等外賣騎手最忙的時段之一。
不同于有的騎手朝八晚十的工作節奏,李林一般從早上十點多開始工作,跑到晚上八九點就回家,和妻子一起吃晚飯。非用餐高峰時,李林偶有閑暇,就倚靠在“伙計”上休息,或和騎手們聊聊天,或刷刷手機,但忙起來時,他甚至顧不上吃飯和上廁所。
即便在去年疫情防控最嚴格、最吃緊的一段時間里,只要能跑,不因為撞上確診病例或其所在樓棟而居家隔離,李林都會堅持跑。“我覺得這不僅是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能給顧客送去他們急需的食物、藥品,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時間里。”
李林記得,有一次晚上九點多,天氣不好,下雨又刮風的,他本來已準備回家了,但還是接了一個新單子,是一份粥。
送餐的目的地是一個村里的公寓,打開門,是一個年紀二十歲左右的小伙子,“臉色很蒼白,一看就是生病的那種。”
他告訴李林,自己獨自在異鄉打拼,趕上生病了,拉肚子折騰了一天,到晚上才好一些,就想吃碗粥。但因為天氣原因,下單好久都沒人接單。他本來不報希望了,卻沒想到李林還是給他送了過來。
那時,李林已經渾身濕透,粥卻還熱著,小伙子一個勁兒地說謝謝?!耙苍S,這一碗粥對當時的小伙子的來說意義不一樣吧,每當這種時候,我就感覺我這份工作還是很有意義的?!?/p>
其實,大部分時間,李林和顧客的交流是很簡短的,通常都是以一句“您好,外賣,祝您用餐愉快”開始,顧客回一句“謝謝”或者“辛苦了”,這一單就結束了。有時候顧客還會給他拿瓶水,“這讓我感覺到,這個城市還是很溫暖的?!?/p>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陽”在這個冬天,外賣騎手成了這座城市里最忙碌的人。騎手越來越少,訂單卻越來越多,很多都是必需的藥品和抗原。
顧客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樣。有人提出要把外賣掛在門把手上;也有人在單子上備注“放家門口,請勿電聯”;有人地墊上滿是消毒水,仍不放心地從門縫里接過外賣,再砰一聲迅速關門;還有人打開門才想起自己陽了忘戴口罩,只好朝騎手大喊“離遠一點”。
而送完訂單的騎手,則要小跑著登上電動車,沖入刺骨寒風,趕往下一個目的地。他們正在和時間與病毒賽跑,為人們送去藥物和餐食的同時,也為整座城市帶來溫暖。
入夜,一名外賣騎手正在北京某寫字樓下搶單。
好在,一切正在復蘇。越來越多騎手回來了,外賣訂單中的藥物少了,寫字樓的餐飲多了起來,李林感覺,派單量也逐步恢復正常。
現在,李林每天能搶30多單。一次搶單時,他試圖將自己搶到的一個路途較遠的外賣單轉給另一名騎手,“轉單流程沒配合好,被別人搶走了,不過沒關系,再搶別的就好了?!?/p>
李林和妻子在東南五環租了一個房間,不大,但是很溫馨。跑一天后回到這里,妻子也下班回來,已經做好了飯菜在等他。兩個孩子則在老家跟著父母生活,他們都在上小學,花銷不算大,但李林仍每月定期往家里打3000元生活費,“得存錢為將來做打算。”
對剛剛開啟的新一年,他的愿望樸實又簡單:“孩子健康成長,父母身體健康,我們倆能繼續掙錢,這就夠了。”
“我的創業故事還在繼續”
與李林一樣,張磊對新的一年也充滿了希望。每當麻辣燙店里的廣播響起“您有新的美團外賣訂單,請及時處理”時,他的嘴角都會輕輕上揚,“這仿佛在提醒我,我的創業故事還在繼續?!?/p>
今年35歲的張磊已記不清這是自己的第幾次創業了。
從廣告公司裸辭后,他開始走上創業之路。起初覺得什么賺錢就干什么,為此開過好幾家店,有賺有賠,跌跌撞撞走過這些年。
2020年中旬,受疫情影響,張磊將手中的臺球廳盤了出去,回河北老家“坐吃山空”,后來實在閑不住了,決定繼續出來開店。
2022年年初,張磊投資20萬元,加盟了一家麻辣燙店。那是一家小店,只有三四張桌子,但位置不錯,就在地鐵口,旁邊還有好幾個小區,人流量很大。
新店剛開張的那段時間,每到飯點,桌子都會坐滿,還有不少食客排隊,外賣單量也不少。
為了保障食材足夠新鮮,張磊堅持當天采購,絕不隔夜,“這是我店里的特色,再加上味道也不錯,所以剛開張不久就受到顧客認可了?!卑凑债敃r的營業收入,差不多半年就回本了。
但自5月起,受疫情影響,北京的餐飲經營單位多次暫停了堂食服務,張磊的店也關了好幾次,但房租水等必要的費用還要交,壓力一下子大了不少。出于“理解和遵守疫情防控大局”,張磊只能咬牙堅持,靠美團等外賣平臺的訂單量,盡力維持,“好在這一切都挺過來了?!?/p>
隨著防疫政策調整,張磊看到了更多希望?!皠傞_始放開的那一兩周,人流量還是不行,大家都在家里躲‘陽’或者變‘陽’,但是外賣訂單量已經開始增多了,我終于挺過了最難的那段時間?!?/p>
不久前,張磊和店員陸續也“陽”了,好在他們感染的時間正好錯開,保證店面一直正常運作。如今,眼見每天進出地鐵的人在增多,張磊店里的生意也逐漸恢復到剛開業時的水平,小店里又重新擠滿了步履匆匆的食客,外賣廣播也響個不停,“熬過了創業最艱難的時期,2023年我要步入正軌了。”
暫停堂食前,張磊的麻辣燙店收獲不少五星好評。
現在,每天晚上送走最后一撥客人,打掃完衛生關門的時候,已經差不多到了晚上十點,張磊卻一點不覺得辛苦,“累點不算什么,我喜歡這樣的生活,這說明我的店生意還不錯。”
接著他擺了擺手,向著前方的萬家燈火中走去,他將在那里睡一個好覺,準備第二天開門迎接新的顧客。
每個人都值得一個更好的2023
趙建國的生活也在逐步回歸正軌。
整個上午,他都在距離張磊店鋪不遠的小區門口擺攤賣辣椒。把一個白色編織袋剪開,在地上鋪成長方形,上面擺滿一袋袋辣椒,就是一個攤子?!懊看鼉山锒?,一袋賣五元,都是我自己從河北拉過來的,便宜。”
一個上午,趙建國用電動車拉過來的四五十袋辣椒就已經賣得差不多了,臨近飯點,他決定收攤回家了。這天,他的妻子帶孩子回老家了,家里沒人做飯,他因而打算“提前回去,自己做點飯吃,下午接著賣。”
提到妻兒,這個50歲的中年男人被寒風吹得通紅的臉上有了笑容。今年,趙建國的兒子剛剛5歲,老來得子,讓他格外疼愛這個孩子,“好好掙錢,給娃娃一個更好的將來?!?/p>
漂泊大半生,這是趙建國最真實的想法。十幾歲時,他就離開重慶老家,到北京打工,年輕時靠賣力氣掙錢,后來存了錢去西安開了個餐館,接著認識了妻子,“她比我小十多歲,是四川人,慢慢接觸了很長時間,可能她覺得我人還不錯吧,就走到了一起?!?/p>
但由于經營不善,餐館最終關了門,趙建國和妻子又回到北京。2017年,趙建國聽從老鄉的建議,用全部積蓄買了一輛箱式貨車,做起了幫人搬家的生計。
最開始,一輛車、兩個人就是趙建國的全部??恐鴱拿缊F等平臺上接單和老鄉介紹,他們熬過了最開始的那段艱難時期,一步步進入了正軌,“每天都很累,但是看到紅彤彤的票子進賬,還是很開心的?!?/p>
再后來,賺了錢的趙建國又陸續買了幾輛車,雇了人,正式成立了搬家公司,訂單多得根本忙不過來,每天晚上忙到八九點鐘是常事,哪怕這樣活兒都能排到半個月之后。
“那時候覺得錢真好賺啊,一天的收入就有一兩萬?!笨恐峒夜举嵉腻X,趙建國在妻子的老家成都全款買了房子,想著再干幾年,錢掙得差不多了就舉家回去生活。可惜好景不長,隨著疫情突然來襲,規劃好的生活一下變了軌:最初那幾個月,他幾乎接不到搬家的單子,只能扛著,后來慢慢恢復了一些訂單,也只能勉強維持公司運轉。
2022年,感覺“一直坐吃山空也不是辦法”,趙建國開始琢磨著其他辦法來掙錢,最后決定去河北、山東拉些蔬菜水果回來賣。
從日入一兩萬的搬家公司老板到路邊擺攤的小商販,這種轉變,趙建國倒是看得很淡,“趕上了特殊時期,大家都不容易,掙錢嘛,只要是干干凈凈的,干啥都不丟人?!?/p>
他那時最怕撞上隔離,進了貨的水果蔬菜還沒來得及賣出,可能就要處理掉了。“這一年確實不容易,但在慢慢變好,北京正在慢慢恢復,搬家的活已經逐步恢復了,我有兩輛車已經重新啟動了,明年一定會更好的?!?/p>
收起攤子,趙建國騎電動車回到了位于東南四環外的出租屋,這里還聚集著許多從事搬家行業的重慶老鄉。他的一輛箱式貨車中,還有半車辣椒,他打算賣完這些就回老家了,“好好過個年,明年準備大干一場,爭取早一點退休,好好陪著孩子成長?!?/p>
趙建國的貨車,停在一個巨大的停車場里,這里還停著數百輛搬家的廂式貨車。曾幾何時,這些貨車都無聲地停在這里,任憑風吹雨淋,而如今,貨車發動機的轟鳴聲已經重新開始響起。
這些發動機的轟鳴聲,既是對2022的告別,也是對2023的憧憬。與此同時,在網絡上,毛不易也用他特有的磁性嗓音,唱響了他和美團攜手打造的對于2023無限憧憬的歌曲《愿》。
畢竟,2022年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不太容易的一年。歲末年終,在大家張開懷抱迎接2023的時刻,美團看到了生活的不易,也看到了每個人的不甘,也在用一家企業的溫情與擔當,與每個人一起面對。疫情期間,美團通過線上業務為每個人排憂解難,疫情放開之后,美團的各項業務也將繼續伴隨商戶以及每一個普通人共同迎接新的希望:
在外打拼的游子想吃上地道的家鄉油潑面,在美團外賣上買來原料,和遠方的父母視頻請教,嘗試動手制作;找工作四處碰壁的女孩,不斷嘗試投簡歷面試,錯過公交,就蹬上美團單車去追夢,始終樂觀積極、全力以赴;邊送餐邊備考的美團騎手,擠出每一分鐘可以利用的時間,一邊努力工作、一邊刻苦學習,終于圓了大學夢;復工后的花店老板打理起在疫情中荒廢凋敝的花店,美團外賣上的一筆筆鮮花訂單,是這個花店和這座城市重復生機和活力的證明;一對年邁的夫妻,在疫情中相互陪伴,美團買菜照顧著兩人的三餐四季,即便垂垂老矣,也不改愛情浪漫的初心,不忘用一張新拍的結婚紀念日照片銘記兩人共同走過的風雨歲月。
作為一家科技零售公司,也是“美好生活小幫手”,美團通過各類便捷、高效、貼心的平臺服務,真情陪伴著每一個普通人的日常。
尤在2022這個特殊年份的尾巴,美團與毛不易合作的音樂短片《愿》,更是引發了人們的共鳴,截止目前,播放量超過2500萬,新歌音頻和MV上線多家音樂平臺當日,QQ音樂評論破萬,網易云音樂獲得新歌飆升榜單第5名。
這一切普通人的生活和期盼,在特殊時期,都顯得那么難能可貴。2022,每個人都在用力地活著,他們努力求職、努力求學、努力生活的模樣,應該永遠的被記住。而這,也是美團與毛不易合作的初衷,希望《愿》這部溫暖、治愈、勵志的音樂短片,能夠鼓舞每一位在這一年中仍然挺身向前的人,奔向更好的2023。
(文中人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