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成科技數億大手筆分紅遭問詢,研發實力也遠弱同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港灣商業觀察》廖紫雯 張楠
企業在IPO前的大額分紅普遍會引發市場的高度關注。江蘇聚成金剛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聚成科技”)又添一例。
在針對聚成科技的第二輪審核問詢函中,就提到2021年聚成科技分紅2.3億元,未說明分紅款的主要流向及用途。聚成科技在過去三年的凈利潤分別為1.55億元、3342.69萬元及2.39億元,如此對比,2021年的現金分紅的確是屬于“大手筆”。
01
上市前大額分紅,上市后能否持續?
主要享受到公司大部分經營紅利的或許是相對少數人。根據招股書,張福軍直接持有聚成科技42.18%的股權,為公司控股股東。此外,張福軍及其配偶楊艷紅通過蘇州新佳合、蘇州正福緣、聚成福圓咨詢間接控制公司28.12%、7.81%、4.12%股權,也就是說張福軍及楊艷紅夫婦直接和間接控制公司82.24%的股權。
市場不少聲音對巨額分紅提出了疑問。聚成科技認為,這是存在一定理解偏差的,首先,分紅屬于每個企業正常經營活動之一,也是公司股份的合法權利。其次,公司的分紅決策嚴格履行了相關程序,同時也根據審核要求,對分紅款的流向、用途等做了詳細核查,以分紅作為質疑依據欠缺說服力。
在問詢函中,聚成科技被要求說明報告期內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取得現金分紅金額、最終用途及客觀證據,是否存在最終流向發行人客戶、供應商或密切相關方的情形,是否存在資金體外循環情形。
聚成科技回復稱,報告期內,發行人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管、關鍵崗位人員中,涉及張福軍、李春麗從發行人處獲得大額現金分紅。張福軍、李春麗獲得現金分紅后,除購買房產及理財產品、繳納個稅、日常消費或結存在賬戶中,主要用于向發行人持股平臺增資以認購發行人股權激勵份額、向關聯方常熟合融增資、佳合福君咨詢增資,不存在最終流向發行人主要客戶、供應商或密切相關方的情形(不包括向發行人持股平臺增資并認購發行人股權激勵份額部分),亦不存在資金體外循環的情形。
的確正如聚成科技所言,對于企業來說,分紅無可厚非。但作為一家沖刺IPO的企業,上市前夕的大額分紅難免會讓投資者們有這樣的疑問:公司成功上市之后,是否還能保持單年2.3億元分紅的“氣魄”,以更好的回饋廣大投資者?
根據聚成科技《關于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利潤分配政策的承諾》,公司當年盈利、可供分配利潤為正且公司的現金流可以滿足公司日常經營和可持續發展需求時,公司可以進行現金分紅。在符合屆時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定的前提下,如無重大資金支出安排發生,公司每年以現金方式分配的利潤不少于當年實現的可供分配利潤的10%。
公司甚至提出具體現金分紅政策:公司發展階段屬成熟期且無重大資金支出安排的,進行利潤分配時,現金分紅在本次利潤分配中所占比例最低應達到 80%;公司發展階段屬成熟期且有重大資金支出安排的,進行利潤分配時,現金分紅在本次利潤分配中所占比例最低應達到40%;公司發展階段屬成長期且有重大資金支出安排的,進行利潤分配時,現金分紅在本次利潤分配中所占比例最低應達到20%。
“公司的現金流可以滿足公司日常經營和可持續發展需求”的現金分紅前提如何判斷,以及前述不同條件下的分紅比例如何界定,或許未來會受到市場的持續關注。
02
研發實力或成競爭關鍵
聚成科技所處的金剛線行業中,技術、研發實力屬于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發明專利數量方面,公司尚處于“追趕期”。
根據披露,截至2022年末,聚成科技有2個發明專利。同期的可比同行中,美暢股份為11個,原軾新材為3個,三超新材為18個,高測股份為29個,岱勒新材為21個。
除高測股份包含光伏切割設備外,公司與同行業可比公司的主要產品均為金剛線,且均主要應用于光伏硅片切割領域。聚成科技表示,由于公司及原軾新材成立時間較短,且由于發明專利從申請至授權的周期較長,因此發明專利數量相對較少。而根據最新的披露,公司已擁有4項發明專利。
隨著近年光伏行業下游市場需求增長及公司持續推動金剛線產品的細線化進程、提升產品競爭力,聚成科技的營收持續增長,但公司的研發費用與營收的關聯性反而顯得較弱。2020-2022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1601萬元、1947.76萬元和2831.57萬元,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3.38%、4.08%和2.31%。同期,同行業可比公司的研發費用率均值分別為7.5%、6.8%及5.2%,明顯高于聚成科技。
招股書提到,這主要是因為公司研發領域聚焦、研發項目數量整體較少,且公司研發團隊精簡,而部分同行業可比公司因業務或工藝路徑多元化,研發項目更加分散。此外,公司對具備銷售條件并形成收入的研發產出產品的成本結轉至存貨科目并相應沖減研發費用,且股份支付費用全部計入管理費用,亦導致研發費用率相對較低。如剔除上述影響,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與同行業可比公司不存在顯著差異,不存在不利于公司未來發展的情形。
盡管如此,報告期內聚成科技的產品結構本身就相對單一。金剛線產品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99.79%、99.81%和98.76%,且這一細分領域的市場競爭也較為激烈且客戶集中。公司來自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71.32%、66.59%和77.89%,這不是聚成科技獨自面對的問題,而是同行業可比公司基本一致的行業特性。這樣的背景下,公司的研發、技術實力或將成為未來競爭的關鍵。
招股書中指出,由于新產品研究開發、市場推廣的整體周期相對較長,如果未來公司現有產品的市場需求發生較大波動或公司無法及時響應市場對新技術的需求,新產品無法順利推出,則將對公司持續經營產生不利影響。(港灣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