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環保科創板轉戰創業板:被質疑蒙騙嫌疑,2021年業績下滑嚴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港灣商業觀察》王心怡
自科創板“改道”創業板之后,主要提供污泥處理服務的國泰環保,IPO終于進入下一階段。
01
改道創業板因“硬科技”屬性不夠
此前,國泰環保曾于2020年底嘗試沖刺科創板。但是到了2021年8月,“因發行人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或者保薦人撤銷保薦,上交所終止其發行上市審核。 ”
國泰環保“改道”創業板的原因,與2021年4月證監會發布的《關于修改<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的決定》有關,決定強調科創板“硬科技”屬性并新增研發人員占比超過10%的指標。國泰環保向《港灣商業觀察》表示:“公司和保薦機構就科創屬性與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審核中心進行溝通后認為,相較于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療等領域,公司技術的“硬科技”屬性不夠突出,經綜合評估后決定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
根據招股書披露,2019年至2021年,國泰環保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分別為6.8%、5.87%及6.35%。截至報告期末,在國泰環保314名員工中,其披露研發人員為70人,占比達到22.29%。
國泰環保稱,公司共有一級建造師 5 人,二級建造師 15 人,正高級、高級職稱專業人員 14 人,中級職稱專業人員 23 人。被國泰環保定義為“主導公司核心技術體系的完善、公司承擔的國家級與省部級科研項目及其他重要研發項目的開展”的核心技術人員,共有六人。
針對研發人員的構成,國泰環保也曾在交易所問詢回復中稱,核心研發人員屬于研發部門,主要研發人員所屬部門則包括研發部門、生產部門、工程部門。2018—2020年末,來自生產部門和工程部門的員工總數分別為23人、26人、32人,占各期研發人員總數的41.82%、40.62%、41.56%。
也正因如此,市場對國泰環保發出了“生產工充當研發人員”的質疑聲音。
廣東科學院旗下廣科咨詢首席策略師沈萌向《港灣商業觀察》提出,將員工類型人為調整,都是處于某種利益的驅使,比如要滿足上市條件、比如要滿足政策要求,在國內企業中并不鮮見。往小了說,就是投機取巧,往大了說,也是具有欺詐的嫌疑,不是為了蒙騙監管機構和外部投資者、欺詐上市獲得高額融資,就是為了鉆政策漏洞、享受稅收優惠,都是涉及刑事責任的嫌疑。本質上,企業的誠信程度會因此大打折扣。
02
2021年業績下滑,公司預計2022年前半年增長
過去三個完整年度,國泰環保營收分別為3.64億元、4.56億元及3.31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錄得1.06億元、1.84億元及1.4億元。
總體來看,國泰環保的體量較2019年之前處于相對平穩的增長趨勢,但卻于2021年面臨著營收及歸母凈利潤雙雙同比下滑的壓力。再加上公司整體規模相對較小,也難免讓市場對公司后續發展產生一些擔心。
深交所也對公司的未來經營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問題,要求公司說明開拓新客戶的進展,是否具備持續開拓新客戶能力,業務的可持續性及成長性,并充分提示如后續無法持續獲取新客戶可能對公司未來經營業績及成長性的不利影響和相關風險。要求公司說明紹興項目合同到期后最新續簽進展情況,如無法續簽合同預計對發行人經營業績的具體影響情況。國泰環保回復稱,公司已獲取新增客戶上海建工和臺州市水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而公司既有客戶紹興水處理和杭州藍成均實現了業務拓展及延伸,公司具備持續開拓新客戶的能力。
《港灣商業觀察》就未來發展的穩定及持續等問題聯系國泰環保,國泰環保回復中也對2022年目前的經營情況做出了一些披露。
國泰環保向《港灣商業觀察》表示,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收8232.77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22%;實現歸母凈利潤2456.66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0.79%;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191.14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15%。除此之外,國泰環保預計,“2022年1-6月經營業績有所增長,主要系上海白龍港項目投入運營、紹興項目承接業主單位原有污泥處理商的濕污泥份額、臨江項目新增蕭山區原順壩垃圾填埋場的填埋污泥,使得污泥處理量增加,污泥處理服務收入增長所致。”
國泰環保2021年業績下滑,主要有三大原因。報告期內,公司成套設備銷售業務實現收入分別為4903.11萬元、1.09億元及1241.36萬元。隨著大型成套設備銷售訂單逐步完成,公司成套設備銷售業務對經營業績的貢獻有所下降。2021 年,該項業務收入較上年同期減少88.68%,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由24.03%下降至3.75%,實現毛利較上年同期減少3226.24 萬元。
2021 年,國泰環保主要化工原料采購價格較 2020 年出現較大幅度上漲,導致公司原料成本合計增加1591.59萬元,占 2021年營業成本的比重為10.82%,占2021年毛利的比重為8.67%,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一定不利影響。
03
大客戶依賴程度高,單一項目引起較大業績波動
另外,其承接的上海竹園項目污泥處理量減少。2020年下半年,業主單位上海城投的污泥干化項目建設完工投入使用,委托公司處理的污泥數量下降,使得 2021 年上海竹園項目的污泥處理量同比下降 96.39%。截至本招股說明書簽署日,公司與上海城投所簽訂的上海竹園項目合約已到期。受污泥處理量下降影響,2021 年上海竹園項目實現收入較上年同期減少 5646.37 萬元,變動比例為-96.00%,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重由 12.89%下降至 0.71%。
僅僅一個項目的變動,就引起了較大幅度的業績波動。這也讓市場不得不關注國泰環保展現出的另一問題。
國泰環保表示,公司整體規模相對較小,目前服務對象數量較少且服務范圍相對有限,主要集中于華東地區。或許也正因相對較小的服務范圍,國泰環保的前五大客戶對收入的貢獻持續處于較高區間。這一點,從上海竹園這一單個項目對業績波動造成的影響也能看出。
2021年,國泰環保前五大客戶銷售額占營收比分別達到29.63%、28.43%、25.66%、3.24%及2.66%,合計占比超過89%,這一數據在2020年及2019年也分別能達到94.5%及94.09%。相對密集的大客戶集中度是否會從一定程度上增加公司的經營風險?國泰環保答復《港灣商業觀察》稱:
“公司客戶集中度較高的原因主要系:一方面,公司目前規模相對較小,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需要集中優勢資源完成大型或高標桿項目;另一方面,公司客戶主要為大型城鎮污水處理廠,通常由地方政府依法授權以水務公司等為代表的地方國有企業為主體進行投融資和經營,導致下游客戶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集中度較高的情況。公司客戶集中符合行業特性。”
國泰環保最后能否順利IPO,《港灣商業觀察》將持續關注。(港灣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