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灣周評|打新熱退潮
《港灣商業觀察》李鐳
因“打新”而損失慘重,是近期市場熱議的話題。
對于A股股民來說,打新有著悠久的時間、習慣與大概率“打到就是賺到”的心態。如今,這種心態正逐漸退潮,市場理性開始不斷回歸。
所有真金白銀投入到股市博弈的人,都清楚那句耳熟能詳的話:“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而大多數人只有經歷過慘痛的代價后,才更加理解這句話的真諦。
無論是新股民,還是資深韭菜,對參與新股的熱情似乎一直高漲。我們經常能聽到一些朋友嘆氣:“打新又沒有搶到”;“搶到一只新股,2天賺XX個點,幸運。”
甚至有時候,曬新股中簽都被不少人膜拜,為何同樣是手和錢,你能“中獎”?這仿佛有了些中彩票的意味。
原因也很簡單,打新兩個最重要特征是,一方面“打不到”,另一方面“大概率賺”。某種意義上,這兩者又互為挑逗,打不到凸顯稀缺性,所以更意味著只要“上車”就能賺錢。
不過,最近以來,這種思維迎來的就是錯覺與代價。
財聯社統計的打新盈虧圖表顯示:
(圖片來源:財聯社)
換句話說,上圖有24只股票破發,下圖有10只沒有破發。破發以及打一手虧一手,顯然影響著眾多投資者情緒。
以《港灣商業觀察》此前所發布的兆訊傳媒(301102.SZ)來看,頂著“高鐵傳媒第一股”的大高帽子,然而,一上市兩三天就破發了20%。詳見《“高鐵傳媒第一股”兆訊傳媒的尷尬,持續破發股價跌幅近20%》。
兆訊傳媒把上市發行價定在了39.88元。按兆訊傳媒發行前總股本計算發行市盈率為29.50倍,按發行后總股本計算發行市盈率為39.33倍。截至4月22日收盤,兆訊傳媒股價收報于28. 23元。
慘狀明顯。也難怪,在《港灣商業觀察》發布兆訊傳媒一文后,引發不少投資者吐槽。
由于疫情沖擊下高鐵傳媒廣告業務不佳是事實,所以一些股民試圖追問兆訊傳媒:上市破發有啥措施穩定股價?控股股東是否回購?
還有不少股民寄望于兆訊傳媒能生長出新業務:公司是否有REITs類產品或者項目?公司是否具備制作NFT的能力?有無可能為企業客戶發布兆訊原創的NFT?公司有短視頻業務嗎?未來會加大和抖音快手合作嗎?公司在廣告方面有涉及區塊鏈技術嗎?
股民們可能期待著兆訊傳媒什么熱就做什么,業務多元化。不過,這些問題,得到的回答只有一個,沒有。
再以圖表中的海創藥業(688302.SH)為例,跌幅也跟兆訊傳媒類似,發行價42.92元/股,如今每股破發少了十幾塊錢,4月22日收盤價為31.57元。
宏觀環境因素自不必說,打新潰敗的非理性沖動似乎只能由自己干了這杯苦酒。否則又能如何呢?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了30多年,股民也持續被市場深刻教訓。非理性投資,賭徒心態,跟風熱,缺乏價值投資,不看基本面,洞察力不夠,甚至行業和基本財務數據也不看,虧與不虧更像是幸運因素。
當然,這樣的說法數十年來似乎也毫無意義。愿賭服輸,無論如何,都要尊重每一個勇往直前的人。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曾指出,“廢除市值配售的意義是還原市場屬性。目前,通過市值配售打新,被當成一種穩賺不賠的‘福利’,這一錯誤理念一旦在股民中‘深入人心’,結果只能是逢新必打,對大多數股民而言,似乎不打新就是傻子、就會吃虧,如此扭曲的打新觀念嚴重背離了市場化改革的初衷。”
董登新指出,在“市值配售”的游戲規則下,在股民眼中新股申購根本沒有什么好公司、壞公司之分,只有中簽率高低之別,因此,股民被迫形成了盲目打新的無風險意識,這與注冊制改革的初衷也是相悖的。
短期來看,今年打新熱被澆澆水,想必不少人疼痛感明顯。再加上奧密克戎反復不斷,多個行業沖擊不小,努力工作的個體們既想突圍,又面臨逆勢回流,呈現出的就是不少知名企業裁員風波四起。
從正面角度,打新如果可以“包賺”,就可以添補家用,增加現金流;反面角度,就更加雪上加霜了。
“打新”心態中的不少人,其實像極了幾年前的樓市火爆時的投資心態,即買到房子的永遠意味著升值,買不起房子的人就永遠買不起,所以還是得買,中國式房子永遠只漲不跌。
十年前,美國兩位知名經濟學家出版的一本書叫《這次不一樣:八百年金融危機史》。這本書梳理了全球66個國家和地區800多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歷史。得出的結論是:“很多時候,人們都認為,這次不一樣,但,泡沫也好,金融危機發生也罷,最終殊途同歸。人們所認為的‘不一樣’,并沒有獨特性,并沒有真的不一樣。”
極少人預感到樓市迅速調整,連曾經的“收購大王”孫宏斌眼下都處境艱難。
或許從好的角度思考,“打新”的失落,讓那些曾經熱衷于搶籌的人,真正意識到沒有穩賺不賠的“籌碼”,哪怕這個籌碼看似稀缺,哪怕這個籌碼看似熱火朝天,最終動態的交易會告訴你,它應該值多少錢,或者某個階段不值多少錢。(港灣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