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名創優品擬登陸港交所主板,并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而此次轉戰港股距離名創優品登陸美股不過兩年時間。

早在2020年10月15日,僅成立7年的名創優品就以20.88美元/股的定價和69.92億美元市值的姿態登陸紐交所,成為中概股一員,期間其市值最高點一度達到107.74億美元,彼時,名創優品被譽為“最牛十元店”。
然而,僅過去不到兩年時間,名創優品已輝煌不復從前,截至2022年4月12日成稿時,名創優品報7.66美元/股,23.47億美元市值,較發行價已累計下跌63.31%,市值蒸發46.45億美元,較最高點已蒸發逾80億美元的市值。
與此同時,作為全球體量最大的自有品牌綜合零售商,近年在營業收入增長幾乎停滯的情況下,名創優品虧損也在不斷地擴大,3年累計虧損近20億元。
而如今,正值中概股回港上市潮,名創優品選擇此時回港似乎在市場意料之內。
不過,回港似乎并不是萬能解藥。
靠加盟店撐起“千億”目標?
招股書顯示,名創優品此次回港募集資金將用于門店網絡擴張和升級、供應鏈改善和產品開發、增強技術能力、繼續投資于品牌推廣及培育等方面,也就是說,名創優品此次回港募集資金中一部分將用于擴張。
而眾所周知的是,由于較高的性價比名創優品毛利率較低,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名創優品毛利率僅為26.7%及30.4%,遠遠低于同行40%左右的平均毛利率。
低毛利率意味著名創優品利潤空間較低,倘若加上擴張門店的前期準備費用,則會進一步使名創優品利潤空間壓縮。
不過,這并不會對名創優品造成困擾,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名創優品門店數量達5045家,其中名創合伙人門店3349家,占比66.38%,代理商門店1555家,占比30.82%,二者累計占比高達97.2%,而直營店占比甚至不及3%。
公開資料顯示,名創優品這一合作方式為投資合作方式,即加盟名創優品需要支付三筆費用,8萬元加盟費、75萬元的貨品保證金和56萬元的裝修預付款,并且在門店開始運營后,加盟商獲得的銷售收入,只有38%為加盟商所有,食品則為33%,而剩下的大半部分則全歸名創優品所有。
與此同時,加盟商還要承擔房租、攤銷及人工等成本,名創優品只提供經營權和產品成本,加盟商可以說“有福同享,有難自己當”了,而這也是名創優品直營店少的原因。
憑借著這一加盟模式,名創優品在擴張路上一路“狂奔”,營收規模也逐漸擴大,2015至2018年,名創優品營業收入分別為50億元、100億元、120億元及170億元,逐漸上升。
在這種情況下,2017年,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甚至提出“百國萬店”計劃,即2022年前進駐100個國家和地區,年營收達到1000億元,全球門店達到1萬家的目標,即使目前名創優品并未完成此計劃,但也足以見得加盟模式給予名創優品的底氣。
創始人曾涉P2P
而名創優品的另一底氣則在于即使加盟商沒有資金,葉國富也可為加盟商提供融資平臺籌夠加盟費。
2017年,有媒體曾報道稱“名創優品加盟商在分利寶上借款用來上交加盟費”。
據了解,分利寶是互聯網金融理財平臺,據彼時媒體報道稱分利寶官網上的標的主要為“明星產品”“消費信貸”及“債權轉讓”,而在“明星產品”標的中,幾乎每日可見名創優品在該平臺融資,該媒體稱目的或為支持店鋪運轉或為加盟開店,而除名創優品以外,葉國富控股的哎呀呀生活館也在該標的融資。
并且據中國經營報2017年報道顯示,據分利寶官網介紹,截至去年(2016年)中旬,光大分利寶已經和國內知名的五大百貨零售消費品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其中就包括名創優品。
彼時,21世紀經濟報道還曾報道,名創優品和分利寶模式的鏈條實現了資金內部循環,用實體店或者自有資產做擔保,然后通過分利寶融資開店,融到的資金再以品牌使用費、保證金等形式回流到名創優品。
因此分利寶也被指向名創優品輸血。
即使此后葉國富切斷了名創優品與分利寶的關系,但目前仍可看出“藕斷絲連”的蛛絲馬跡。
從目前來看,分利寶法人代表為莫勁云,曾為葉國富旗下企業哎呀呀飾品高級營銷主管,為葉國富的老員工,從分利寶工商變更信息來看,分利寶最早的法人代表、執行董事為林宗友,經變更后葉國富成為分利寶的第二任法人代表及執行董事。
有意思的是,葉國富持股90%的名創優品股份有限公司,最早的法人代表和高管為葉國富,經變更后目前名創優品法人代表和高管為林宗友,如此緊密的關系很難不讓人產生質疑。
產品侵權、質量難言好
即使名創優品有加盟商和分利寶雙重“保障”,也難以抵擋業績的下滑,在經歷2018年業績巔峰后,2019年名創優品業績急轉直下,數據顯示2019至2021年,名創優品分別實現營業收入94億元、90億元及91億元。
與此同時,其利潤也逐年下滑,2019財年至2021財年,名創優品分別實現凈利潤-2.94億元、-2.6億元及-14.29億元,虧損持續擴大,三年累計虧損額近20億元。
而這其中除疫情影響外,更為關鍵的一點則是名創優品沒有品牌護城河,提起名創優品首先進入腦海的詞則是“性價比”。
葉國富此前曾表示,打造高性價比產品的方法論是“三高”與“三低”,所謂“三高”即高顏值、高品質、高效率;“三低”即低成本、低毛利、低價格。
可“三低”是真,“三高”就不一定了。
2020年,名創優品被爆指甲油致癌物超標1400多倍;被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其某款香水不符合規定;被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布其一款名為“KaKao Friends”單耳蘋果碗不合格,諸如此類的事件還有很多。
不僅如此,名創優品還多次被爆抄襲、侵權,據天眼查信息顯示,名創優品所屬公司名創優品(廣州)有限責任公司有關的66條法律訴訟中,其中絕大多數為侵害作品復制權、著作權權屬等侵權行為。
經歷諸多此類事件后,如今名創優品的“高性價比”變成“抄襲”“侵權”,使其失去唯一的護城河,目前市場上已出現同樣主打性價比且價格低于名創優品的品牌。
即使名創優品回港成功,也難解其如今之困境。(王婷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