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股因美聯儲政策收緊預期、債務上限及基建計劃談判進展緩慢一度陷入風雨飄搖,然而另一個風險因素似乎正在醞釀中——企業盈利降速及成本傳導下的物價上升壓力。
隨著三季度財報季正式開啟箭在弦上,本周飲料巨頭百事可樂發出了漲價預警,結合此前美聯儲調查顯示生產商提價意愿較高,由疫情引發的供應鏈瓶頸效應可能會進一步釋放,從而影響復蘇前景和市場情緒。
百事可樂明年可能漲價
百事可樂最新公布的財報顯示,該公司三季度營收201.89億美元,同比增長11.6%,凈利潤22.24億美元,同比下滑2.9%。預計2021財年的有機收入將增長約8%,好于此前預測的6%。值得注意的是,7~9月百事可樂的運營成本上漲超過10%,除了營銷支出費用上升以外,供應鏈沖擊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由于近來疫情導致的限制逐漸解除,餐館和劇院對其飲料的需求激增,飲料瓶和罐頭原材料短缺的情況逐步顯現。
百事首席財務官約翰斯頓(Hugh Johnston)表示,該公司試圖克服目前的各方面挑戰,明年初提價是一種可能性。“近幾周來,百事已經提高了北美地區蘇打水和零食的價格,這與原材料價格上漲對包裝食品行業的影響有關,2022年第一季度價格也可能會有所上漲,因為要完全吸收并鎖定大宗商品通脹的影響。”他隨后補充說,預計大多數供應鏈問題有望年底前緩和。
二季度以來,企業對原材料上漲的擔憂就在財報中屢屢被提及。美銀統計顯示,“成本”提及次數同比去年已經上升了11倍。供應鏈通脹成為“眾矢之的”,是因為企業為了滿足從疫情中快速恢復的需求,需要尋找足夠勞動力以及原材料等。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快餐品牌Chipotle、科羅娜啤酒母公司Constellation Brands、生活用紙生產商金佰利等企業上半年先后公布了提價決定。
百事的例子是企業運營面臨壓力的縮影。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8月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8.3%,是自2010年11月以來的最快增速,核心PPI同比上漲6.3%,也刷新了2014年8月以來新高。生產商仍在與供應鏈瓶頸作斗爭,美聯儲褐皮書稱,企業傾向于考慮通過更高的價格來傳遞更多的成本增長壓力。一些地區表示,企業預計未來幾個月的銷售價格將大幅上漲。
供需錯配正在持續推高長期物價風險,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本周表示,9月份新訂單和產量均有所增加,ISM跟蹤的18個行業中有17個行業正在擴張,這是歷史最高數字。 產能不足正在為未來商品和服務提價提供動力,美聯儲最關注的通脹指標——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8月同比增長4.3%,為近三十年新高,對美國經濟構成了潛在威脅。
供應鏈壓力打壓盈利預期
供應鏈危機已經引起了美聯儲的高度關注,包括美聯儲理事布萊納德和紐約聯儲主席威廉姆斯在內的多位官員上周表示,支持美聯儲盡快撤回疫情期間的超寬松刺激計劃。鮑威爾此前在出席美國國會參議院金融委員會聽證時表示,未來幾個月通脹可能繼續維持在高位,之后才會緩和。
消費者對短期通脹的預期正在水漲船高,紐約聯儲調查顯示,8月美國消費者對未來12個月短期通脹預期中值升至5.2%,連續第10個月上升,也創下了自2013年開始調查以來的歷史新高。消費者對未來三年的中期通脹預期為4%,相比一個月前的調查結果增長了0.3%,創歷史新高。在受調查的地區中,僅有美國東北地區消費者不認為中期通脹會上漲。
可以看到的是,物價壓力已經讓消費者對經濟前景產生了擔憂情緒。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9月美國咨商會和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表現低迷。密歇根大學消費者調查主管科爾丁(Richard Curtin)指出,家庭對房產、汽車等耐用品的購買意愿度降至冰點,消費者將此與高價聯系在一起,只有18%的家庭預期收入增長將快于通脹。
對于通脹前景,富國銀行經濟分析師科薩吉斯(Sara Cotsakis)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8月份美國實際可支配個人收入下降了0.3%,這表明家庭購買力受到了侵蝕。物價上漲對消費者開支造成了負面影響,盡管家庭獲得了兒童稅收抵免,但由于此前刺激措施的效應減弱,導致收入增長明顯放緩。預計第三季度的個人消費支出會觸及年內低點,然后在第四季度有所回升。
雖然去年四季度掀起的消費熱潮很難重現,但整體需求依然將保持擴張態勢。薩克吉斯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她認為接下來的假日銷售前景值得期待,此前政府補貼為美國家庭留下了2萬億美元的額外儲蓄,這是重要的基礎。此外隨著疫苗接種上升和后續藥物研發正在取得進展。如果新冠病毒病例持續下降,人們的情緒轉為樂觀,那么在這動蕩的一年里,有可能有一個更堅實的結局。
然而原材料等成本上升對利潤也在形成沖擊,貿然宣布提價也面臨著激烈市場競爭下份額被搶奪的風險。全球金融市場數據信息及基礎設施提供商路孚特(Refinitiv)發給第一財經記者的美股三季度財報展望顯示,相較于二季度80%以上的營收和盈利增速,三季度整體業績表現明顯下滑,預計盈利增速將降至29.4%,營收增速或回落至14.1%。分行業看,能源和原材料繼續一騎絕塵,與去年疫情高峰期相比,今年各國經濟復蘇推動的需求爆發令大宗商品價格持續高漲,能源行業整體利潤有望暴漲14倍,原材料板塊盈利增長超過90%,各國寬松的貨幣政策成為了近一年國際農產品、工業金屬和能源上漲的助推劑。相比之下,下游必需消費品、可選消費品、公用事業板塊受到成本擠壓,利潤增速降至10%以下。
因此對于美股而言,上月市場波動并未完全釋放潛在風險。除了懸而未決的債務上限和新一輪財政刺激談判,財報季背后的估值下沉風險也需要重視,目前標普500指數整體市盈率依然接近20倍,遠高于過去10年16倍的平均水平。如果接下來供應鏈危機打壓消費需求進而沖擊經濟動能,美股或面臨更大調整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