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商報和讀創持續聚焦深圳專精特新企業發展,通過系列調查報道,解碼中小企業如何打造自身核心競爭力,積極參與全球競爭。然而記者在采訪調查中也發現,“小巨人”也有小煩惱:資金、人才不足,服務體系有待改善等。對此,深圳將在政策扶持、完善培育梯隊、加強公共服務、加強上市培育、搭建發展平臺以及加強企業人才培訓等方面持續發力,建成一整套培育發展體系。
第六屆“創客中國”深圳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于近期結束,39家企業項目和11家創客項目進入決賽。大賽專門設置頭部企業命題賽,邀請華為、騰訊、比亞迪、華大基因等不同產業方向的頭部企業選拔項目,幫助企業對接各類創新創業資源,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棉捷(深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最終獲獎企業和創客團隊,將優先獲得進入頭部企業生態鏈的機會。
深圳市中小企業服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深圳將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作為實施創新驅動、增強產業鏈韌性、提升產業鏈水平、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培育600家左右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2020年,《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遴選辦法》出臺,以積極引導更多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
除政府部門資金扶持外,深圳現有16家金融機構推出針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專項產品和服務。未來,針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深圳還將加強市、區聯動,形成工作合力,精準對接和服務專精特新企業,協調解決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出臺針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專項服務方案或專項產品。
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博士、中信證券投行委高級副總裁翁媛媛表示,從行業的角度來看,深圳既有的169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中,最多的是22家做3C類電子設備及儀器儀表企業,其次是20家半導體產品和半導體設備企業,接著是18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整體上來看,所涉行業分布反映了深圳整體的產業特色和狀況,集中在半導體設計、3C服務、軟件信息服務幾大領域。這些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的市場規模不大,但對于供應鏈卻十分重要,往往處于某些利基市場上,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和進入成本,此類領域往往也是“卡脖子”問題的重災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長過程中,憑借長期技術積累,甚至對行業標準的制定(如專利、人才),在細分市場形成護城河,具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和較高的毛利水平。
在翁媛媛看來,未來,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需要積極橫向擴張與技術創新,把“一米寬的市場做到一百米深”,利用原有技術積累進行業務拓展或橫向并購,實現業務擴張和轉型升級,進一步打開成長和想象空間。而除了企業自身成長外,也需要整體的產業配套協同共同發力,培育產業生態圈,通過產業鏈的方式真正促進其做強做優。(記者 苑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