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為代表的共享消費領域服務價格一路上漲,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日前表示,在行政指導下,哈啰、青桔、美團、怪獸、小電、來電、街電、搜電8個共享消費品牌經營企業積極整改,取得成效,共享消費領域價格漲勢得到有效遏制,標價逐步透明化、規范化。
“充的錢都夠買新的了”
在北京某互聯網公司工作的劉先生每天都會拿出手機,掃一輛共享單車騎著上班或回家。“公司和住的地方離地鐵站都有一定距離,走路有點遠,打車又太貴,共享單車幫了大忙。”劉先生說。
剛興起時,騎車基本免費。但近幾年,給劉先生最大的感受是:“偶爾騎幾次變得越來越不劃算,騎一次車有時要花幾元,沒辦法,只能辦張月卡或年卡。”價格漲了,體驗如何呢?許多人在去單位的路上找不到車子,終于看到路邊停著一輛,掃了一下才發現無法使用。“能否騎上車,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我們上班是否準時。”劉先生說。
現在,手機成為大家出行必備物品,購物、吃飯、乘坐交通工具都離不開它。用得多了,耗電自然就快。在北京市朝陽區某商場逛街的王女士就碰到了這樣的情況。其實她自己也買了充電寶,可如果不出遠門,一般不會隨身攜帶。“電量不足是經常的事,還好現在到處都有共享充電寶,要不連坐車回家都成問題。”
王女士告訴記者,共享充電寶雖能解燃眉之急,但近年來的一波波漲價確實讓人不舒服。原有的免費時長取消了,計費標準和計費單元也進行了調整,每小時從1元提到3元,“充幾次的錢都夠買個新的了。”
據了解,即便同一品牌,共享充電寶在不同場景收費標準也不一樣,一些品牌的共享充電寶的使用費在熱門商區或旅游景區往往更高。
“漲”聲四起,掌聲不再
“為了競爭,平臺前期多采用‘燒錢’‘補貼’等讓利策略,主要依靠的是資金優勢。”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文鋒認為,在獲得穩定客流和用戶產生一定黏性后,平臺試圖通過漲價來達到風險資本要求的企業經營規模和利潤目標。
共享經濟的本意是充分調配閑置資源實現最大化利用,讓更多人享受便利。有專家指出,雖然漲價在某種程度上是客觀需求,但頻頻漲價不是共享經濟應有之義,且漲價并不能很好解決共享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在實踐中,共享經濟企業出現了壓縮運營成本、市場布局混亂、無序投放等多重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一味漲價。
“漲”聲四起,掌聲不再。消費者對價格是敏感的。如果不斷漲價,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消費習慣也有可能會慢慢消失殆盡。91科技集團董事長許澤瑋認為,若漲幅過高、頻次過多,忽視了消費者的體驗與感受,最終會導致用戶流失,損害行業發展前景。
業內人士認為,如今經過競爭仍留在市場上的共享經濟企業,大多屬于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呈現一家獨大的特征。從法律層面看,這些企業頻繁漲價,也可能涉嫌壟斷。必要時,有關部門可介入調查漲價是否屬于壟斷行為。
探索雙贏的盈利模式
今年2月,國家信息中心發布《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1)》,預計未來5年,中國共享經濟的年均增速將保持在10%以上,發展前景廣闊。
為保障共享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政府部門加強了對共享經濟企業的監管。今年6月,針對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漲價現象,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要求8家共享消費品牌經營企業限期整改,明確定價規則,嚴格執行明碼標價,規范市場價格行為和競爭行為。經過整改,相關企業進一步完善定價規則,通過直接降價或者降低計費單元等方式下調部分機柜價格。據悉,共享充電寶品牌中,街電逾8萬臺機柜降價,小電、搜電、怪獸、美團分別有數千臺機柜降價。
業內人士表示,長期以來,如何找到一個切實可行的商業模式是共享經濟發展的關鍵,不能動輒把漲價作為企業發展的唯一出路。共享經濟企業應回歸共享經濟本源,利用共享經濟產品開發其他二次產品獲利,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實現企業和消費者的雙贏。
“共享經濟企業要在優化供給、產品服務迭代升級上下更大功夫,拓展自身發展空間。”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郭麗巖建議,企業要提供內容更加豐富、體驗更加便捷個性的服務供給,聚焦民生領域沒有被滿足的美好生活需求著力創新,通過增加優質供給來開發消費者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