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是近年來服裝圈當仁不讓的“最炫風”。從大熱的漢服到融合傳統元素的時裝,眾多國內服裝企業和品牌開始學著用傳統的中國文化“語言”,講述自己的故事。
國潮大興,國貨崛起。正如中國服裝論壇執行主席王軍所說,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喜愛推動了國潮的興起,進而帶動國內服裝行業建立獨特的價值,形成不可替代和有差異性的東方氣質。
文化賦能品牌
復古撞色的領口下,是蜻蜓扣、蝴蝶扣等“中國風”盤扣,腰部加入了旗袍式的收腰設計……一件普通的夏季連衣裙,在多種傳統元素的“加持”下,既有了鮮明的國潮風格,又符合現代審美。
這款別出心裁的連衣裙出自國產服裝品牌茵曼今年推出的梨渦系列,同系列的產品還包括短袖T恤、短裙、衛衣等,廣受年輕人的喜愛。在一家電商平臺上,有消費者留言說,“好可愛,很國風”,“設計精美,越看越喜歡”。
匯美時尚集團副總裁曲晶告訴記者,集團旗下的茵曼幾年前就開始探索國潮風。2019年,茵曼推出了長征系列,以長征時期具有標志性的符號印記為設計藍本,保留了代表長征時期的經典元素,又兼具前衛的時尚色彩。
長征時期的回憶,長征精神的內涵,在當代的中國時裝設計師手中,演繹成新的時尚。而致敬歷史、重現經典,也成為不少服裝品牌打造國潮產品的靈感來源。
運動品牌361度推出的承新系列,融合了敦煌、青花瓷、兵馬俑等元素。隨著對國潮探索的深入,361度又聯手著名作家劉慈欣,以其長篇科幻著作《三體》為靈感發布了一系列服裝,開啟了科幻國潮風。
361度(中國)有限公司服裝產品中心總經理劉秋華告訴記者,《三體》是國產科幻作品,是中國人站在世界舞臺上思考未來的故事,這種新國潮給品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361度要發掘更多著眼現代,讓年輕人喜歡的國潮產品。”
始于文化,忠于原創,是目前對“國潮”最好的解讀。從根本上來看,服裝代表的不僅是人們對于美的追求,還蘊含著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越來越多的服裝品牌將國潮元素融入設計,展示品牌的文化內涵和差異化特征。
“支撐國潮的是中國的文化、歷史、哲學和美學體系。”王軍認為,國潮熱的背后是中國人不斷提高的民族自信、文化自知與自信。
設計與工藝并重
國潮服裝,除了是設計的外在表達,也是制作工藝的完整展現。據了解,制作工藝主要包括兩個層面,材料的選取和制作過程的工藝。
“制作工藝的傳承與創新挺不容易。”劉秋華坦言,361度在努力往前走。在材料方面,361度從源頭進行國潮內涵的挖掘,比如力挺新疆棉,未來還將在材料的可持續上進一步探索,與主打的未來科幻風更加契合。
2020年底時,基于對工藝的研究以及對科幻新國潮的理解,361度發布了一款氣懸服,方便攜帶,保暖性還很好,獲得了德國的紅點設計大獎。劉秋華說:“限量發售了幾百件,一天時間就售罄了。”
“制作工藝直接決定設計的表達能力。”王軍認為,做國潮服裝離不開基本功,材料要更健康、可持續,制版、結構、造型能力也必不可少。離開制作工藝,不可能做出具有獨特性的國潮服裝。
對此,大連思凡服裝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思凡空間創始人周嚴深感認同。“東西方的時裝工藝技術雖然存在一定差別,但無論在任何地方,服裝的靈魂都是工藝和設計各占一半。全世界著名的設計師們都是深度解讀并融匯了工藝內涵,才能夠設計出非常經典的時裝作品。”
既要傳承傳統工藝,又要融合現代技術,做國潮給服裝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成為品牌企業發展的新著力點。茵曼為了做手工釘珠和染色系列,專門聘請了潮汕的手藝人手工釘珠,用板藍根、藏紅花、石榴皮等天然染料開發植物印染系列。
“在制作工藝上,我們一方面做好傳統工藝的傳承,另一方面加快與現代數字化技術結合。”曲晶介紹說,公司在江西于都投資興建14萬平方米的智能制造產業園,采用數字化管理、智能化設備,提升產品質量,也改進了工藝。
融合中發展
近日,思凡空間以《紅樓夢》為載體,舉辦了一場服裝界與文化、藝術、商業、科技、傳媒等眾多領域的碰撞和對話。
談到舉辦這個活動的初衷,周嚴表示,品牌和服裝應該是為人服務的,通過開展一系列文化活動,讓消費者更有文化自信,更懂得如何用服裝表達自己。
服裝是文化和美學的產品,也是時代的產物,并隨時代而發展。當代年輕人對服裝有著不一樣的理解和需要。做國潮時尚,該如何做好古代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不同文化的解析與融合?
在周嚴看來,設計師不能自我設定界限,要拓展思維,才能夠完成融合,同時,融合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
茵曼一直在把一些國際元素與傳統題材元素進行有機結合。“萬變不離其宗,無論加入國際化還是傳統元素,我們都要向消費者呈現自在從容的感受。”曲晶表示,品牌的根本是服務于人,所以要做好不同時空的文化融合,將品牌根植的理念傳達到消費者的心中。
文化在融合中發展,在交流中傳承。王軍表示,做國潮服裝,要有中國文化元素,也要具有現代性和國際性,要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使用場景。同時,還要具有服務性和回應性,符合消費者的內涵目的性和差異性需求。
國潮當道,前景可期。王軍表示,未來,中國服裝業需要有更多的品牌一起深耕國潮,詮釋東方時尚,在國際上形成更大的影響力。(經濟日報記者 劉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