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抱團”漲價,大幅漲價!最近,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領域漲聲一片。有關專家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共享經濟不斷漲價背離了初衷,變成了租賃經濟。
過去,掃碼騎輛單車,一小時也就1塊錢,如今已動輒三五元。共享充電寶也是如此。一個月內,共享充電寶因集體漲價兩次登上熱搜——以前每小時5毛或1元,現在每小時要4元、6元甚至10元。“太過分了”“用不起了”……面對漲聲,網上掌聲沒有,倒是罵聲不斷。
對此,怎么看?還是網友說得好,意料之中。這幾年,從網約車到外賣,從共享單車到社區買菜,幾乎都是一樣的操作。先是瘋狂“燒錢”、發補貼,搶地盤、爭客源,等到錢燒得差不多了,客戶圈得差不多了,對手已所剩無幾,資金回籠壓力又越來越大,集體漲價也就成了必然。應該說,賠本的買賣無法長久,低價不可能是常態。擺脫廉價模式、讓價格回歸正常區間,這是一種趨勢,是市場調節的結果。當然了,漲價不是不行,關鍵是要合理,不能讓用戶感到肉痛、覺得離譜。
再者說——根據經濟學常識,定價是各種因素動態博弈的過程。面對漲價,消費者會用腳投票;市場這個“無形的手”,不會“無動于衷”。翻翻網友評論,“不用了”“自己帶不香嗎”……有需求才有市場。一旦需求端發生變化,單方面漲價必然無以為繼。
其實,共享領域價格上漲只是表象。透過表象,往深處看,能看到共享經濟發展所面臨的瓶頸。這個瓶頸是價格過低?不是的。多年來,絕大部分共享產品或服務一直缺乏清晰的商業模式,有的甚至與“共享”二字背道而馳。共享經濟,其最大的價值在于優化資源配置,通過盤活存量,提高資源利用率,避免新的資源開掘。可近年來,不少企業打著共享之名,干著收租的生意。有的拼規模、拼密度、鋪攤子,管理粗放,導致高損耗,出現資金窟窿;有的搞貼牌、吸引加盟,把關不嚴,管理松散,只是心安理得地抽提成……正是因為盈利模式不清,不過短短幾年,大量共享企業慘淡經營、最終消失無影;正是因為盈利模式單一、內生動力不足,一些企業將漲價當成了救命稻草。
如何突破瓶頸?說到底,不能因為趕路,而忘了為什么出發。共享經濟也好,互聯網租賃也罷,任何一種產品、服務,都是為了滿足需求而存在,都應該解決堵點、痛點。就以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來說,不可否認,它們為用戶帶來了便捷,但與此同時早已槽點滿滿。掃碼幾次打不開鎖,找不到停放區被“罰款”;共享充電寶平臺信息不準確,為了歸還東跑西顛,還有網友的吐槽讓人印象深刻:“貴點沒什么,關鍵是充電很慢”……
看明白了嗎?漲價不是問題,不值這個價才是最大的問題。共享領域平臺企業還是要在創新上下功夫,要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真正把聚焦點放在產品、服務的迭代升級上;要繼續摳細節,挖細分市場,拓展發展空間,拓展盈利路徑。畢竟,只有不易被模仿,才能難以被超越;只有真正找準需求,才能換取用戶黏性。
今年2月,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1)》預測,今年共享經濟增速將有較大回升,未來五年年均增速將保持在10%以上。共享經濟仍屬新動能,依然有著光明的前景。但越是增速快,越要不浮不躁,越要修煉內功;越是被看好,越要把握共享經濟的內在規律,切實把瓶頸問題解決好。
(廣州日報評論員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