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某個漫天霧霾的禮拜三,摩拜推出了新品輕騎版(Mobike Lite)。發布會結束后的兩個小時里,摩拜CEO王曉峰接受了虎嗅的采訪,他先是低不可聞地打了個哈欠。“太累了,每天只睡幾個小時。”可見戰況激烈。
其他媒體早就扒完了新版車型的各項變化,簡單地說,輕騎版維持智能鎖、GPS定位不變,只是降低了車身重量、增加車筐、將軸傳動換為KMC鏈條,同時更換為太陽能發電。由于輕騎版選擇了既有自行車供應鏈生產,成本降低到幾百元,隨之價格也做出調整,降低到0.5元/半小時。于是外界開始猜測,放棄自己生產單車的摩拜,是意識到自己的成本高昂,被對手拖入到了“燒錢”的價格戰和規模戰。
摩拜推出輕騎版,對手ofo則嘗試著走出校園。升級機械鎖、更換實心胎,成本提升的同時提升了價格,車輛騎出校園需要交納99元押金等等。不難發現,在資本助推下,二者都在補齊各自的模式,彼此靠攏。二者的競爭已經愈發趨同。
它們會各自走向什么不同又相似的結局?
被滴滴收編可能是ofo最好的結果
“要站也是站滴滴的隊,不是資本財閥的隊。”ofo投資方經緯的肖敏說。話說得很痛快。滴滴可能為ofo提供的幫助無外乎兩種,倒流和補貼,這對于初創團隊來說確實關鍵,但ofo需要付出的代價很可能非常慘痛。
脈脈平臺對ofo團隊失去控股權爆料
脈脈上近日出現爆料稱,經過新一輪融資后,ofo團隊失去控股權,持股比例低于30%。ofo品牌公關總監李澤堃對此的回應,這是謠言,懷疑別有用心的人在從中炒作挑唆。
但仔細扒一下ofo的投資方不難發現,除了滴滴本人,剩下的基本上都是滴滴的早期投資方,直接或間接的持有滴滴股份,并且時間點幾乎都在滴滴入局之后,這一點就非常值得思考。
ofo在一年內完成了多起融資,投資方包括滴滴、天使投資人王剛、Coatue、中信產業基金、經緯中國、金沙江創投、順為基金、元璟資本、小米科技。其中,天使投資人王剛、經緯中國、金沙江創投、Coatue、中信產業基金都曾經是滴滴的投資方。
天使投資人王剛是滴滴的天使輪投資方;
經緯中國參與快的投資,滴滴快的合并后已進入滴滴董事會;
金沙江創投為滴滴A輪投資方;
Coatue基金參與滴滴快的合并后30億美金融資;
中信產業基金為滴滴C輪領投方;
不論這是否代表滴滴打算帶著投資人賺筆快錢,都不難看出,滴滴作為資方在ofo團隊里占有舉足輕重的分量。
而比起強勢的資本,最重要的是,ofo核心團隊到底有沒有能力將公司引領到正確的方向上。這個年輕的團隊對于創業顯然并沒有太多經驗,其中一個細節是,戴威最初是在跟朱嘯虎見面的臨場、通過百度才知道朱嘯虎的創投經歷。
在彭博社發表的文章中,戴威表示:“在公司創辦初期,擴張要比防御重要的多。越快地使用資金就會越有效,募集到的資金越多,就會變得越強大。只有這樣,才能控制市場。”
這個邏輯與滴滴保持了一致,但是ofo團隊到底把錢用在了哪里呢?答案可能是補貼。
每日人物的報道中,
ofo運營人員在群內鼓勵華東高校學生,每騎一次獎勵6元現金紅包,次日還稱上海政法學院有學生在9點前騎了1000次。前員工馬少偉表示,這樣的刷單行為,在ofo內部被稱之為“培養用戶習慣”。最終他認為管理層不成熟,選擇了離職。
而且如果補貼的力度達到每單6元,那么客單價0.5元的ofo,目前現金流顯然就不像它對外表現出的那么好。更為嚴峻的是,大規模燒錢補貼也并不能換來ofo想要的壁壘。
微博上的用戶們都反映,找不到ofo就去預約摩拜,附近沒有摩拜就騎ofo,對于單車市場來說,大部分用戶并沒有在某個平臺“從一而終”的打算,只是選擇那個便捷性更高的。比起燒錢補貼,增加單車投放量還相對實際些。
摩拜商業策略上更為老練:走上層路線、創始人不那么容易被VC左右
作為競爭的另一方,摩拜策略則以走上層路線為主。
CEO王曉峰的朋友圈里常發布一些政府官員試騎摩拜的照片,人大代表支持摩拜單車的發言等等。“政府關系也是CEO很大一部分職責。”王曉峰說。
在發布Lite輕騎版當天,寶山區政府也宣布將對摩拜提供支持,對接交通大數據系統、劃定推薦停車區域,并將地鐵沿線附近30個單車停放點對摩拜免費開放。“這些實際層面上的支持非常有效。”王曉峰說。
曾經有媒體將王曉峰那句“我沒想好怎么賺錢”當做標題,時隔幾個月,王曉峰依然沒有給出答案。“不要太著急給我們貼標簽。未來To G也不是沒有可能,只不過拿到政府的資金支持需要經過相應的行政流程。”
在將近兩個小時的采訪里,能感受到王曉峰是一個謹慎、滴水不漏的人。他善于柔軟地將那些尖銳的問題化解掉,不會讓人不舒服,當然,你也不會得到任何關于投放量、盈利數據的準確信息。
作為資方的李論,對王曉峰的評價是“有時難以說服”。比如他幾乎不做任何To VC的事情,不怎么接受媒體采訪、不披露融資。“Talk is cheap. Show me your code.(少廢話,亮代碼)”王曉峰祭出了Linus的名句。
而在這個競爭階段推出Lite,李論與王曉峰之間也是有沖突和博弈的。因為摩拜團隊堅持,李論才尊重了公司的戰略。他認為,摩拜作為一家以產品為核心驅動力的公司,不必要因為擔心市場占有率就快速推出低成本新品。“金立手機就是真發給全中國每人一個,蘋果就沒市場了嗎?”
“Davis(王曉峰)要降價,一開始我也不同意,因為提供的服務無差別。他覺得沒有給用戶提供足夠的車,就要定價1毛錢/半小時,我堅持價格不變,最終雙方各退一步,折衷成5毛。”李論說。
但是,就算摩拜團隊相對ofo有相對清晰獨立的路線與打法,二者都要共同面臨的問題是——
如何渡過這季寒冬?以及終極質疑:這可能壓根不是一個好生意
久違的“爆款”,總算給這個“寒冬”帶來了些溫度。隨著二者競爭加劇,媒體和投資人口中決出勝負的日期已經從最初的90天,延長到了半年。資本當然希望迅速清場,減少競爭,但在我看來,這場戰爭會是一場“持久戰”,以目前二者的擴張速度和投放量來看,還遠遠沒有達到讓用戶有安全感的水平,遑論做到“200米就有一輛車”。
回到這個生意本身,它是個好生意嗎?即便這是高頻的需求,可客單價5毛、一塊的生意能支撐得起資本和流量巨頭賦予它的期待嗎?我對此不樂觀。
不要去聽各種故事,回到生意本身,帳是必須要能算過來的。對于共享單車來說,按照一天單輛車使用頻率為6次,客單價0.5元計算,摩拜和ofo幾百元的自行車成本,3個月左右可以收回,并開始盈利。但是3個月以后,單車還能不能在市場上流通都還是未知數。
拋開模式、成本、資方這些因素,摩拜和ofo需要共同面對的是高昂的線下運營成本、較高的損壞率以及即將到來的嚴冬。
ofo公關經理今天發布的朋友圈視頻顯示,負責投放ofo單車的是一輛普通的白色面包車,工人需要手動將所有的車搬運到投放地點,再根據潮汐效應,每天進行重復投放。相關報道稱,在西二旗區域,ofo就雇傭了30多位單車搬運工,每位師傅月薪五千多元。僅搬運工的工資支出,每月就達15萬。
有媒體稱摩拜并未引入線下運營,但摩拜王曉峰向虎嗅透露,目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城市的線下運營人員已經超過100人,按照月薪5000元計算,每月僅線下運營的人工成本就超出50萬。
對于ofo使用習慣的調查問卷
對于損壞率,摩拜與ofo沒有給出具體的數字,但想必這一數字并不讓人樂觀。
一周前,上海一名男子將3輛摩拜單車扔進黃浦江,還砸毀了另外6輛單車;ofo的小黃車也無法幸免,在一個針對617名ofo校園用戶的調查問卷中,有70%的人曾經碰到有人利用機械鎖漏洞免費騎車,有28%的人曾經遇到用戶蓄意破壞車輛部件、15%的用戶發現了有校外人員盜竊車輛。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運營和維護單車的成本,而這樣的成本顯然不是0.5-1元的客單價可以覆蓋的。
即將到來的寒冬對于單車來說更是嚴峻的考驗,霧霾、雨雪天氣和道路結冰都會造成用戶降低使用頻率。離開“高頻”這個形容詞之后,共享單車的溫度可能得隨著氣溫一并降一降了。
摩拜創始人胡瑋煒曾經說,她想過最壞的結果是,哪怕創業失敗,這也是個公益項目。從目前共享單車的“錢途”來看,即便不是公益,最好的結果也是讓政府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