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召開重大工程綠色建設、技術創新專題發布會,介紹了近日制定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工程綠色施工指導意見》。
“接下來,副中心工程辦將聯合市住建委等相關單位,在副中心行政辦公區二期及三大建筑、東六環改造、副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等重大工程中推廣實施該指導意見,確保實現目標控制點和綠色施工量化指標,切實將各項綠色施工措施落地、落細,切實高質量推進副中心規劃建設。”副中心工程辦臨時黨委副書記、總工程師陳曉峰介紹。
72項綠色施工措施
據介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工程綠色施工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工程各參建單位職責,從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人力資源節約與職業健康安全、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提出了72項綠色施工措施,貫穿于工程項目招投標、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移交、保修全過程。
陳曉峰表示,《意見》切實將北京城市副中心綠色低碳高質量規劃建設落到實處,促進副中心工程在國家綠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的推廣中做出示范和表率作用。
在具體目標上,《意見》明確,新建政府投資及大型公共建筑全面執行三星級綠色建筑標準,并鼓勵實施裝配式建造方式,降低施工現場垃圾排放量,減少施工現場用工量,提高質量和建造效率。
碳達峰、碳中和是近期熱門話題,也被納入綠色工程的考慮范疇。陳曉峰表示:“工程需實施碳排放策劃,在工程規劃與設計階段充分考慮碳排放控制,合理確定碳排放水平,制定合理碳排放控制目標,助力副中心率先實現碳中和。”同時,優先采購全壽命期中環境影響小、環境績效優的綠色建材,優先選用先進、適用、經濟的綠色建造技術。
掀起建設新高潮
目前,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一期建成、二期正在加快建設、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實現開園運營、北運河北關閘至甘棠閘段實現游船通航、北京學校小學部及黃城根小學投入使用,綠心三大建筑、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新校區、北京安貞醫院通州院區、軌道交通22號線、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及東六環路入地等文化、教育、醫療、交通等重點領域項目進展順利。
“在接下來的‘十四五’期間,城市副中心將掀起建設新高潮,持續加大重點民生工程調度,推進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基本成型。”陳曉峰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東六環入地改造項目隧道段目前正在進行盾構始發掘進的最后準備工作。東六環改造工程完工后,將地面原六環打造成為“高線公園”,預計增加綠化面積約50公頃。
首發集團、東六環入地改造工程項目管理處負責人何歷超說:“未來在隧道中行車時,燈光照明都將實現智能控制。采用照明燈具進行逐盞調光控制,按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交通量變化調節隧道入口段、過渡段和出口段的亮度水平。”
副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則引入綠色能源,創新實用中深層地熱、光伏發電、冰蓄冷等能源,實現大量節能,樞紐內部在冬季可以實現近零碳排放。
“樞紐在設計建設中還格外關注綠色出行系統。未來,優先區域內慢行系統,綠色出行比例達90%。副中心樞紐運用大數據、5G等技術智能化微導向系統,并提供城際鐵路與軌道交通的“安檢互認”,便利換乘路徑。”京投公司、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樞紐公司副總經理李志剛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目前已經全都完成混凝土主體結構。三大建筑的能源主要來自地源熱泵。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達到40%。為了確保文物的安全,博物館的下部還加設了隔震層。通過滿布在結構柱上的242個隔震支座將博物館上部結構和下部基礎分離開,使建筑最大水平位移變形能力達到1.2米,發生地震時能夠有效消減74%的地震力。
創新BIM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副中心工程在技術創新應用方面,全面推進BIM技術深入應用,設計、施工嚴格按照副中心工程辦研究制定的《基于BIM+的城市副中心智慧建造標準》進行BIM模型搭建,不斷推進BIM技術從設計、招標、施工到運維的全過程應用。
BIM是指建筑信息模型,是目前智慧建筑領域主要的發展方向。北投集團重大項目總監、三大建筑項目部總經理陳宏達告訴記者:“在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建設過程中,北投集團創新了BIM應用,搭建平臺,將設計院和施工單位放在一個BIM平臺上做相關設計,打破了兩者的壁壘,目前效果也很明顯。”
記者還了解到,在行政辦公區,副中心采用地熱能耦合傳統能源調峰的供能形式,以地源熱泵為主,多種能源優勢互補、節能高效。運用“智慧運維控制系統”,通過監測地下熱源的動態“峰谷變化”情況,自動調節系統運行,達到最高效節能目標。
在智慧工程方面,副中心還全力打造“智慧工地”,推進機器人等智能裝備設備應用場景,通過AI識別、焊接機器人、地坪抹灰機器人、安全帽定位系統、塔吊運行監控及可視化吊鉤等智能設備應用場景,提升施工效率,降低安全風險。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