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黑產”。此前,一篇名為《一部手機失竊引發的驚心動魄的戰爭》的文章讓很多人看到了網絡黑產的冰山一角。
在日前由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舉辦的“網絡黑產協同治理”研討會上,北京市網絡法研究會會長李愛君表示,網絡黑產治理本質上是凈化網絡空間內容生態的組成部分。當前,網絡賭博、色情內容等黑產問題已在多個國家級文件中得到關注,下一步會有很多措施出臺。
會議發布的《網絡黑產協同治理》報告指出,近年來網絡黑產呈現諸多特點,包括模塊化、組織化、團隊化操作,有分工明確、組織嚴密、協同作案的趨勢;信息技術發展和應用使得犯罪行為更加具有迷惑性和隱蔽性;跨平臺犯罪現象突出;多方利益捆綁,結成利益共同體等,這使得監管越來越難。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四新表示,當前,與賭博、詐騙相關的黑產變現過程等具有一定迷惑性。違法內容通常出現在互聯網平臺的熱搜、直播、評論中,網民點擊內容進入主頁后,“引流”人員會在個人主頁或頭像中以二維碼、圖片等方式留下社交媒體聯系方式,試圖將聊天場景轉移到私人平臺。也就是說,違規內容、行為通常是從公域進入私域,這給監管造成一定困難。
據抖音安全中心總監周冉介紹,現在的網絡黑灰產行為,通常是在上游進行賬號注冊、買賣,然后在短視頻、社交媒體等平臺上“引流”,并落地到社交軟件平臺上實施詐騙,部分會到電商平臺變現。
此外,傳統或線下涉及黑產的違法犯罪行為會在實施過程中,留下諸多可以尋蹤的物理痕跡,而網絡黑產借助互聯網技術,采用專業化和團隊化操作,并且借助電子證據會在某個環節突然“失蹤”的特點,巧妙地將黑產變現,卻將其實施違法行為的證據鏈條切斷。
《網絡黑產協同治理》報告建議,預防黑產行為,互聯網平臺不應只采取被動防護措施,更要在平臺上主動開發新功能,預測并監控平臺弱點及漏洞。
“黑色產業鏈的長鏈條、協作化特征給網絡黑產的治理、打擊造成了困難。治理網絡黑產不能僅僅依靠刑法及監管機構,互聯網企業的參與也非常重要。”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網絡治理與國際合作工作委員會秘書長謝永江說。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教授劉文杰也表示,治理網絡黑產一定要貫徹協同和自律原則。協同治理意味著互聯網平臺、監管部門、社會公眾有序參與。鑒于網絡黑產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傳播鏈條呈現跨平臺特征,單憑一個平臺治理往往治標不治本,不同互聯網平臺之間的協同已經十分必要。(記者 黃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