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飲片不合格的“冰山”正在進一步被掀開。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最新通告,經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檢驗,又有8家企業生產的8批次人參中藥飲片不合格。
另外,國家食藥監總局抽檢統計數據還顯示,2017年1月19日至2018年1月19日期間,共計932批次藥品被披露不合格,其中619批次為中藥飲片,占不合格藥品批次總數的66.41%。那么,中藥飲片為何不合格現象會如此高發?
標準升級“助推”不合格率?
據國家食藥監總局介紹,此番人參不合格,主要涉及標示為江蘇福源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安徽協和成藥業飲片有限公司、亳州金芍堂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安國市盛輝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廣東美泰制藥有限公司、四川原上草中藥飲片有限公司、武山縣醫藥公司中藥飲片廠等企業生產的8批次人參不合格。不合格項目為農藥殘留量。
據悉,為了將影響降到最低,對上述不合格中藥飲片,相關省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已采取查封扣押等控制措施,要求企業暫停銷售使用、召回產品,并進行整改。
“其實過去中藥飲片的問題比現在還嚴重。多年前,我們在做調研時曾發現一些藥材,市場上中藥飲片的不合格率高達80%。”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信息中心副主任、中藥材天地網首席分析師賈海彬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在他看來,這次被爆如此高的不合格率,一是,主管部門加強了抽檢,二是增加了檢測項目。例如,人參在老版藥典中并不需要測有機氯農藥殘留,而新版藥典已經明確將人參納入監測。當然,高不合格率也說明傳統飲片體系還沒有適應新的質量管控要求。
身為中國中醫科學院資深專家,周超凡教授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中藥飲片不合格率高,或會對中成藥及中藥國際化形成影響。據他透露,國內中藥飲片質量最好的大部分用于出口,接下來才依次是精品飲片和普通飲片,而用于中成藥投料的飲片質量可能比普通飲片還差一些。
要提質或還需從供給側破產業困局
應該說,近幾年來,對中藥飲片的利好可謂不斷。例如《關于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工作的通知》要求,2017年9月30日前,所有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但中藥飲片除外。
與此同時,《中醫藥法》發布以及與之相關的《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修訂稿)》啟動征求意見,也在讓康美藥業(21.330, 0.00, 0.00%)、中國中藥、云南白藥(103.590, 0.00, 0.00%)、華潤三九(27.040, 0.00, 0.00%)等加大對飲片的布局。
不過,要全面提高中藥飲片質量,光靠大企業還不夠。南都記者昨日拿到的中藥材天地網一份未對外的報告顯示,“當前國內中藥原料供給,一方面表現為羸弱的保障供應體系,無法滿足企業和民眾日益增長的品質需求;另一方面,相對于制藥企業需求下滑,新的增長點將主要體現在中藥飲片和相關健康產業。但大量低水平過剩產能,會不斷沖擊產量、質量紅線,導致中藥材行業供給側改革和優勝劣汰明顯加速。
此外,報告中還指,中藥材天地網通過對質量問題分析,發現品質瓶頸呈現“多發性”和“集中性”。一方面,生產的過剩更多體現為低水平重復;另一方面,行業和消費者迫切需要的“優質優價”藥材無從循源,全新貿易體系也亟待重構。
周超凡告訴南都記者,中藥飲片要提質還需要解決內銷精品飲片企業不賺錢的問題。
據他透露,目前內銷的精品飲片價格會比普通飲片高出50%,甚至100%。但即便如此,個別老字號飲片企業還是不賺錢。為了不虧錢,有的飲片企業不 得不讓自己的設備閑置,轉而去收購農戶的飲片,或讓農戶去代加工。目前國內中藥飲片炮制雖然有藥典標準,但農戶不一定能照藥典標準去做。
“其實,藥典標準只是一個及格標準,只能打60分。而行業標準應該高于藥典標準。”周超凡進一步說。
作者:馬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