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學生”全面超越“老師”
顯然,目前看新加坡是輝煌不再,經濟下滑的趨勢難以遏制。
除了大環境之外,新加坡也面臨不少競爭。
眾所周知,作為國土面積小、資源匱乏的小國能發展成如今人均GDP近6萬美元的發達國家,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出入口的地理位置“功不可沒”。多年以來,世界30%的海上貿易和超過25%的石油運輸都要經過新加坡控制的馬六甲海峽,也正是因為如此,新加坡有了一個美譽——遠東咽喉。
新加坡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航運中心、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
但是,自2010年起,新加坡的世界第一大港位置被上海替代。
原本新加坡港和上海港的吞吐量差距并不明顯,但從2015年開始,新加坡港集裝箱吞吐量為3092.23萬箱,同比下跌8.7%;同一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為3653.7萬箱,同比增加3.55%,兩者差距驟然擴大,新加坡港集裝箱吞吐量僅為上海港的八成左右。
外媒分析認為,上海距日本、韓國、朝鮮、臺灣地區、俄羅斯遠東等距離更近,這意味著運費更低。此外,上海還有著新加坡沒有的優勢——背靠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而不是像新加坡只為純粹的中轉港,上海可以通過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及鐵路直接輻射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如今的上海自貿區政策已經允許其他國家設立外資銀行,允許其他國家在上海進行貨物交割,有人認為新加坡的海上期貨交割不久就會來到上海,而僅此一項新加坡就將少收入近千億元。同時,上海還成為很多跨國公司青睞的亞洲總部基地。普華永道發布的報告顯示,外商在滬已設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525家,其中亞太區總部38家,投資性公司307家、研發中心391家。
“上海是中國最吸引人的地方,我認為這是顯而易見的。當然,這取決于你的業務是什么,如果你的業務是非常依賴政府,那么在北京是有意義的。但如果你是在消費市場做生意,那么,就是在上海。”中國歐盟商會上海分會主席亞當斯坦率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