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卷風過境,昔日美麗的村莊被夷為平地;洪水來襲,磚瓦結構的農房轟然倒塌……今年以來,極端天氣導致許多民房受損。對那些災后返鄉、重建家園的人們,除了民政救濟和社會救助之外,商業保險能否提供幫助?目前市場上的保險產品有沒有滿足實際需求?我國房屋保險市場為什么總是不溫不火?
保障水平夠不夠?
現有的住宅險種看起來“琳瑯滿目”,但仍有市場空白點,不少房子還是“三不管”
在北京打工的老魏最近很關心房屋保險的事。來京之前他剛在河南老家蓋了新房。“這次南方發大水挺嚇人的。我的房子挨著水庫,房頂還沒堤壩高,心里真不踏實。”他對記者說,不知有沒有適合他家房子的保險?
我們不妨先對國內房屋保險體系做一個簡單的梳理:
保險公司一般都有針對住宅的純商業險種。多年來,各保險公司將房屋保險作為主險,將裝修險、室內財產險作為附加險打包出售。這類保險一般不承保洪水損失,少數承保地震損失的,要求必須是鋼結構住宅,且有20%的免賠額。如某公司推出的“家庭財產綜合保險”,年繳費100多元,可獲得包括房屋損失、裝修裝潢損失、盜搶損失等累計30多萬元的賠償,其中房屋損失保障20萬元。
由地方財政補貼保費的政策性房屋保險,近年來也頻頻亮相。
比如,保障非巨災、針對地方性極端天氣的農村房屋保險,最早由福建省試點,承保臺風損失,政府補貼部分或承擔全部保費,根據房子損毀程度給予每戶一兩千元至數萬元不等的賠償。近年來,浙江、貴州、江蘇等地紛紛開展農房統?;菝窆こ?,保障不斷“升級”。2015年安徽山區、庫區農房統保金額已升至30萬元,責任范圍包括全部雨災以及風災。
又如,寧波洪水巨災保險試點,2014年設立,由市財政每年出資3800萬元向中國人保購買,為全市1000萬城鄉居民及外來人口因臺風、暴雨和洪水等災害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失提供賠償。臺風洪澇導致居民房屋進水超過20厘米、房屋倒塌一間以上或屋頂被掀1/2以上即可獲賠,每套住房年累計最高可獲2000元賠償。2015年“燦鴻”臺風過境,寧波5萬多戶被水泡的人家大多拿到了補償款。
再如,云南大理農房地震保險試點,保費由省、州、縣三級政府財政全額承擔保費,誠泰財險等5家公司成立共保體,對5級(含)以上地震造成的農村房屋損失提供保障。今年5月大理州云龍縣發生5.0級地震,民房倒塌、損壞6500多戶,地震保險共保體共支付賠款2800萬元,根據各家損失程度核發到戶。
7月1日,城鄉居民地震巨災保險新鮮出爐。這一巨災保險產品由居民自費投保,保監會“監制”條款,45家保險公司共保,為城鄉居民住宅、室內附屬設施因破壞性地震振動及其引起的海嘯、火災、火山爆發、爆炸、地陷、地裂、泥石流、滑坡、堰塞湖及大壩決堤造成的水淹致損提供保障。其中,鋼結構住房最低保額5萬元,每年保費12元;最高保額100萬元,年保費240元。磚木結構的房屋最低保額2萬元,年保費24元;最高保額10萬元,年保費120元。
不過,現有的住宅險種看起來“琳瑯滿目”,卻還是沒有適合老魏的。“我們老家沒有農房統保政策,商業保險公司的家財險不保磚木結構的房子,國家統一的巨災保險又不保發洪水。你看,算來算去還是‘三不管’,投保無門呀。”老魏說。
專家指出,目前國內的房屋保險市場屬于“多條腿走路”,基本思路是“政策險種保基本、商業險種保全面”,但各體系、各險種的保險責任有交叉也有空白??傮w看,仍不能滿足居民“全險”的房屋保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