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對環保問題頻頻出重拳,2016年問責3000多人,最近甘肅70余人被行政拘留或問責。由東向西綿延約1600公里的甘肅,是長江、黃河和主要內陸河流的重要水源涵養區,這里承擔著主要江河源頭水源保護、防風固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功能,母親河的涵養區得不到有效保護,下游勢必會遭受污染之害,看來環境保護不僅僅是追著霧霾查污染源,而是全方位從源頭抓治理。
從現實困難來看,甘肅這次關閉取締排污企業21家,定會涉及企業人員分流安置、經濟總量下降,甚至要花費很大精力去化解關閉取締排污企業帶來的遺留問題,這些問題對地方的巨大壓力不言而喻,往往成為排污企業關停難的客觀理由,同時,也是構成地方保護主義很難打破的重要因素,中央實施環境保護督察,正是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強烈推進環保工作的制度保障。
從法紀角度看,排污企業遲遲得不到關停,顯然違反了《環境保護法》,并且背離了中央有關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產能的決策部署。用政治紀律的觀點來考量環保問題呈現出的地方保護主義,地方的領導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態度值得拷問,顯然不符合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的相關要求。
眾所周知,一個企業的生死存亡寄托在走高耗能、高污染的路子上,等于飲鴆止渴,不能解決深層次問題,只會積重難返。地方的各部門之間、上下級之間都深知這是短命的權宜之計,但由于開拓創新和統籌謀劃能力不足,發展思路不清、定位不明,同時缺少忍受劇痛換來新生的改革勇氣和擔當,只能為保一時的穩定選擇環境保護工作讓位于奇形的經濟發展,工作處處陷入被動,最后落入兩難選擇的死循環。
事實證明,守不住生態底線就無法推動綠色發展。中央對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河南、甘肅等等省份實施環境保護督察,敢于動真碰硬,敢于真管嚴管,當即點名批評并且問責一大批相關責任人,這體現了中央捍衛生態底線、推動綠色發展的堅強意志和決心。針對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各地紛紛明確表態要全力做好督察配合,自覺接受和堅決支持督察,著力強化問題整改,在中央的有力督察和地方的積極配合下,相信全國的環保工作必將會有大轉折、大起色。
在抓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惠民生的工作上,有的地沒有圍繞中央的決策部署謀求新作為,而是懷著僥幸心理,想著打擦邊球,明明該關停的落后產能企業,在舉報信滿天飛的情況下也睜只眼閉只眼,欺上瞞下,不是對茍延殘喘的污染企業搞好“臨終關懷”,而是極力奉行“無效治療”,當督查問責兌現時,相關責任人落得被問責甚至被追究刑事責任時才如夢初醒。由此可見,樹立環境保護的責任感、使命感是當務之急,提高相應的治理能力是必由之路,切實把中央的決策一以貫之,讓好決策真正落到實處方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