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圖是面包財經根據人民銀行數據整理的近年來ATM機總數和每臺ATM機所對應的銀行卡數量:
這是兩條驚人的曲線:按照央行的統計數據:2014年底,中國ATM數量是61.49萬臺,而到了今年6月底,激增到90.63萬臺。在18個月內,中國的銀行們布設了超過29萬臺ATM機。月均鋪設速度差不多相當于此前的2.5倍。
與此同時,每臺ATM機對應的銀行卡數量,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從2014年底的8027張下跌到今年6月底的6431張。
各銀行并沒有公布ATM運營的直接盈虧數據,但多項研究表明: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絕大部分銀行運營ATM實際上是虧錢的,ATM機服務是銀行延展服務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是為維持銀行卡服務而設立。
銀行突然增設如此多的ATM機是因為需求量激增嗎?統計數據給出了完全否定的答復。以ATM機最主要的功能——銀行卡取現為例,央行數據顯示:2016年二季度全國銀行卡取現(包括ATM機與柜臺)金額為15.29萬億,比2015年同期的17.6萬億減少了2.3萬億。
銀行瘋狂鋪設ATM機的同時,銀行業移動支付的金額增長卻并不迅速,央行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銀行系統的移動支付金額僅比去年增長了10.2%;而同期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的網絡支付業務金額突破23萬億,增長了111.12%,這還不包括發紅包等帶有娛樂性質的支付。
廣電運通等ATM生產商財報顯示:近年來ATM機的平均造價持續走低。但銀行維持ATM機運營的成本不僅僅包括購置ATM機,還包括房租、鈔票押運和人員等,單個ATM成本降低的空間其實有限。
越來越多的ATM機,越來越少的單機對應銀行卡數量,再加上日益萎縮的使用場景。在移動支付時代已經迅猛來臨之時,耗費巨資突擊鋪設ATM機然后再向客戶提高取現費,銀行是給自己挖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