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里約奧運會本身對中國帶來的經濟增量并不大,但它所釋放的中國體育產業發展新空間卻意義重大,即通過延伸體育產業鏈條有望推動體育產業跨越式發展。
2016年里約奧運會將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這是奧運會歷史上第一次在南美城市舉辦。與當前巴西低迷甚至糟糕的經濟相比,中國對于奧運會卻充滿期待,這不僅在于奧運會是世界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每四年才舉辦一次;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這次中國體育代表團出征里約奧運會創造了五個“最”:一是獲得境外參賽歷史上資格最多;二是境外參賽規模最大;三是近三屆參賽運動員中平均年齡最輕,只有24歲;四是擁有奧運冠軍最多,團里共有35位奧運冠軍;五是參賽地方最遠,從東半球到西半球,從北半球到南半球。
奧運會的諸多亮點蘊含巨大商機,社會各界都極為關注所謂的奧運經濟。中國各類相關企業紛紛布局,里約奧運會的“中國制造”已經開始釋放了中國的奧運經濟競爭力,從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到運動員服裝,從安檢設備到吉祥物玩偶,從體育器材到各國國旗,都展現了體育產業的“中國元素”。
里約奧運會釋放的巨大信號,不僅在于“中國制造”、電視轉播等傳統體育產業發展,而且孕育了“奧運會+互聯網”或者“互聯網+奧運會”等創新思維,比如今年上半年就備受關注的新浪、阿里、百度、合一集團(優酷土豆)等共同組建的奧運營銷聯盟,他們圍繞奧運做了電商+搜索+視頻+社交+資訊的布局。又比如,騰訊發起的為時100天的“跑向里約”活動,逐步打通了社交、運動、奧運。盡管里約奧運會本身對中國帶來的經濟增量并不大,但它所釋放的中國體育產業發展新空間卻意義重大,即通過延伸體育產業鏈條有望推動體育產業跨越式發展。
中國體育產業鏈進一步拓展的空間及需求巨大。結合美國體育產業發展來看,健康體育、體育用品及體育表演比賽等三個方面差不多各占30%左右,體育產業鏈各個環節發展比較均衡。然而,我國體育產業中,體育用品占據全部產值的80%左右,其他上下游產業發展明顯不足,由此滋生了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不均衡,過度依賴體育用品的問題,體育產業鏈亟待優化調整既是問題,也是未來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