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必然將成為中國房地產企業的分水嶺,易居中國執行董事丁祖昱在克而瑞舉辦的二季度地產金融會議上表示,今年將有10家房企銷售額進入千億行列。房地產企業的市場份額集中度也隨之進一步提高。在此過程中,有幾家房企更將實現2000億元以上的銷售額。除萬科外,碧桂園也是進入2000億元俱樂部呼聲最高的企業。
和仍處控股權紛爭漩渦的萬科相比,碧桂園的沖勁更足,發展勢頭也更猛。然而,它有沒有可能抓住契機,成為行業新領舞者呢?
根據多家機構的統計,2016年上半年,碧桂園以1250.7億元的銷售金額穩居行業前三甲。經過數年的蛻變,當年的“黑馬”已然成為馳騁地產圈的“駿馬”。碧桂園因此已將全年國內合同銷售目標提升到2200億元。
在兩年前的2014年,碧桂園用了超過20年的時間,終于第一次實現了銷售額過千億元,但今年,碧桂園僅僅只用了半年就實現了銷售額千億元。這是一個很可觀的數據,從1000億元到2000億元,萬科用了4年,而碧桂園只用了2年。
業績高速飆升背后,是碧桂園給全員注射了一支“興奮劑”。碧桂園推出合伙人機制并進行改良,同心共享機制實現同股同權,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解決了職業經理人團隊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給了員工施展才華的平臺,讓員工體驗做老板的感覺,全員上下實現利益一體化,員工事業激情再次煥發,碧桂園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成為業界標榜的典范。
現有制度下,碧桂園對員工的要求提高了,員工除了要精確投資外,還要能在營銷策略、產品定位上,有更精確的研發,才能保證項目的快速資金周轉,以取得更高的收益。從此員工有了緊張感,內部競爭激烈,放松學習就存在被淘汰的可能性。這是碧桂園人的機會,也是他們必須承受的壓力。
●堅持戰略:越深耕就越有機會
受益于良好的市場環境,今年上半年房企業績表現優秀,銷售金額超千億元的有5家,其中碧桂園上半年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1250.7億元,順利進入前三名,同時將年度國內合同銷售目標上調至2200億元。
一位知名房地產專家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采訪時表示,下半年樓市銷量也不會突然降溫,根據碧桂園上半年的表現,完成2200億元的國內銷售目標其實難度不大。
明源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劉策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由此看來,碧桂園實現2200億元的國內業績目標相對較為輕松,加上海(樓盤)外項目銷售業績,可以預見,碧桂園今年的銷售規模將走上一個新的臺階,沖破2000億元規模的可能性非常大,實現跨越式發展。
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透露,碧桂園今年可售總貨量約3000億元,一、二線市場為1620億元,占總貨量的54%,去化問題不是很大。
2015年碧桂園全線回歸一、二線城市,并單獨成立一線城市事業部。今年一線城市樓市火熱,帶動部分二線城市樓市瘋狂,提前布局的碧桂園成為正確布局的受益者,業績實現快速增長。
劉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中國的房地產模式已經告別了“攤大餅”時代,迎來“擴縱深”模式,未來的機會更多的是在城市圈、城市帶,樓市分化加劇。一線城市以及周邊二線城市將成為爆發點,開發商布局獲得的紅利和機會更多。
劉策補充道,但這也并不意味著三、四線城市沒有機會了,蛋糕還是有的,只是沒有那么大,發展的難度大一些。碧桂園選擇深耕三、四線城市還是存在發展空間的。
碧桂園的高速增長受益于城鎮化建設,繼續深耕三、四線城市,碧桂園具備一定的優勢。
碧桂園CFO吳建斌早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未來碧桂園在一、二線城市做高利潤,三、四線做大銷售規模。在認可中國房地產市場存在機會的前提下,碧桂園必須深耕,越深耕就越有機會。
在三、四線碧桂園堅持差異化的戰略,不斷推出新產品滿足新興的市場需求,從2013年以前的別墅到之后的洋房,而現在則主打大平層,而未來2~3年則面向中小城市10%~20%的富裕人群,主打勞斯萊斯產品。三、四線城市做到每年要保持5%~10%的增長速度。
●充分授權:職業經理人與公司共進退
碧桂園的實力從業績增長中已經清晰,但業績增長的背后是科學的管理制度,是每一個碧桂園人的付出和心血,尤其是職業經理人團隊的引入,碧桂園實現了蛻變。從莫斌、朱榮斌、吳建斌等核心骨干加入碧桂園開始,將碧桂園帶上了更加專業的發展道路。
實行職業經理人管理制度,是企業的委托代理鏈,實現了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職業經理人可以解決企業原所有人經營能力不足的問題,并且成為一種穩定的企業內在契約。
萬科股權之爭,在“戰況”不明朗的情況下,業界卻表達了對萬科職業經理人團隊的一致認可。碧桂園也一樣,一個強大的職業經理人團隊在碧桂園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引入職業經理人團隊,碧桂園漸漸淡化了家族企業的色彩,成為一家治理結構更規范的上市公司。同時,引入各行各業的精英,為碧桂園的發展填充優質資源,為融資等提供便利。
高力國際咨詢及調研部董事陳厚橋認為,職業經理人為企業管理提供優勢,有助于企業發展,同時也需要把握一個度,在有效的管理之下可以發揮更好的效果。
職業經理人團隊與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實現了較好的配合,分工明確。據碧桂園相關負責人透露,楊國強主要精力集中在公司戰略和產品研發層面,日常管理工作更多由職業經理人團隊來負責。碧桂園正在推動簡政放權,把區域做實做強。合伙人機制實現了職業經理人與公司共同進退,為簡政放權取得理想效果提供保障。
在某種程度上來看,合伙人制度是職業經理人制度的延伸。改變了原有職業經理人“打工者”的角色,職業經理人的利益與企業捆綁在一起,職業經理人成為公司利益的關聯者,打破了一紙契約的限制。
任何一項制度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同心共享機制也一樣。據吳建斌介紹,當項目現金流回正后,可以提前進行分錢,最后的分紅則需要等到項目結束后,再進行分配。如果項目出現虧損,跟投者也要一并承擔風險,完全實行股份制公司的管理辦法。
劉策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也許就是同心共享機制對于現金流、銷售速度、回款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較為苛刻的激勵機制,在執行過程中出現有些合伙項目為了利益鋌而走險的情況。
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小插曲,同心共享機制或許存在需要改進之處。
但不可否認,同心共享機制對于碧桂園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據碧桂園相關負責人透露,合伙人機制為碧桂園的業績增長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碧桂園的業績實現快速增長,職業經理人與公司共同進退,使得公司投資風險降低,實現盈利水平與運營效率的提升。
截至2016年4月底,碧桂園共有260個項目引入合伙人制度,其中有109個項目開盤在售,自2014年10月引入該機制以來累計合同銷售額達680億元,測算累計簽約凈利潤率約13%,比引入該機制前的測算累計簽約凈利潤率提高3個百分點。
吳建斌認為,合伙人制度為碧桂園規模再擴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碧桂園有能力做成行業規模最大的企業。
●讓員工當老板:引爆業績核能量
高增長之下,碧桂園對員工的要求提高,同心共享機制下要求員工要懂得精確投資,還要能在營銷策略、產品定位上,有更精確的研發,才能保證項目的快速資金周轉,以取得更高的收益。
同心共享機制下,讓員工體驗一把做老板的感覺,利益的一體化,員工的戰斗力得到了激發,也能獲得豐厚的回報。
據媒體報道,2015年,碧桂園珠三角某個項目總監,在新的激勵機制之下,年薪、“同心共享”分紅、“成就共享”激勵以及其他一系列激勵機制的所得總收益高達1100萬元,大約是其過往最高年收入的30倍。
這收入比很多上市公司的老總還要高,碧桂園新的激勵機制給員工帶來了豐厚的收入。管理團隊收入提高,人員更加穩定,員工的流動性也大幅降低。
正如,許家印在恒大20周年慶典上感謝恒大員工的努力,碧桂園高增長的實現離不開全體碧桂園人的努力。在同心共享機制下,碧桂園為員工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平臺,這是員工的機會。但同時也面臨挑戰,內部之間的競爭更激烈,放松學習則會面臨淘汰的風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參觀碧桂園總部時發現,下班時間,樓下的圖書室有大量的員工在努力學習。
在碧桂園,只要你想、你肯,一切都有可能,這是碧桂園2013年海外房產銷售冠軍張雪茵的感受。做碧桂園的員工要對自己狠一點,要拼盡全力,經常連續加班至凌晨,很多無法想象的事情都經歷了,很辛苦,卻收獲很大。
正如碧桂園員工宋正天所說,在碧桂園要把“不可能”變成“不,可能”。宋正天入職一年成為了莞深區域麻涌項目副總經理,需要快速學習項目開發的全過程,面臨的困難極大。而一旦項目失敗,宋正天坦言:“項目全體員工就要離開碧桂園,就是這么嚴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