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全國性”新三板市場正式啟航。截止2016年5月5日,新三板掛牌公司達7069家。不到兩年半的時間,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以日均新增10家的速度擴容!沒有死人,沒有上訪,沒有靜坐,沒有罵娘,更沒有耍賴耍潑!更何況,未來新三板掛牌公司數,可能至少要突破5萬家!這是何等的胸懷與氣勢?在新三板面前,A股發抖了嗎?A股自慚形穢了嗎?
新三板的巨大成功,原因何在?其一,它以500萬元為門檻設定投資者準入資格,堅決拒絕小散,從而形成了典型的“機構市”!其二,政府對新三板實施負面清單的底線監管、紅線監管,它強化“市場決定”,并打造了典型的“自由市”!其三,新三板實行掛牌備案制,遠比IPO注冊制來得包容和高效,小微企業成為最大受益者。這一切正是新三板成功的奧妙:普惠、包容與高度市場化,尊重市場主體,充分發揮市場決定作用,它讓越來越多的創新型小微企業贏得了投資者尊重及應有的社會地位,它成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引擎和助推器。在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當今中國,它實在是了不起、功不可沒!
與新三板相比,A股市場似乎變成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一個弱不禁風的怪胎。一直以來,A股市場害怕“市場化”,這不是笑話,而是活生生的“鬧劇”。誰敢主張“市場決定”,誰敢提“市場化改革”,或“注冊制改革”,他們就跟你急,罵你娘,甚至還有一些所謂的大V罵你是“市場原教旨主義”、“無政府主義”,很顯然,這不是無知,而是無畏!
這就是他們的矛盾與可笑:這些人一邊指責A股市場不如賭場,指責政府干預股市,另一邊卻要求政府對股市大包大攬,極力阻止市場化改革。
這些人反對市場化改革,主要有兩種說詞:其一,他們認為,市場化改革就是搞無政府主義;其二,他們認為,市場化改革條件不成熟,要等投資者成熟、市場成熟、法制成熟后,才能再搞市場化改革。持有這兩類觀點的人,正是市場化改革的最大阻力和障礙。
一旦股市出現短期性波動或暴跌,他們就會以此為借口,指責并阻止市場化改革。他們總是將市場化改革成敗與股市短期性漲跌劃等號,因此,盡管注冊制改革是中共中央決定,并由人大授權的重大決策,但他們反對市場化,反對注冊制,監管層就會害怕,就不敢改革,只得暫停注冊制改革安排,于是,“注冊制改革是2015年資本市場頭等大事”,變成不了了之,一切回到原點,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它使得改革信心與權威嚴重受挫。
歸納起來看,A股市場存在一系列“反市場化”做法,主要表現為以下十個方面:
(1)能否拿到IPO批文,申請企業必須排長隊兩至三年。這是一場“耗死你”的游戲,對申請IPO的企業來說,這本身一場搏命的賭博!只要花兩三年時間拿到IPO批文,企業就會身價百倍,圈錢無限;如果花掉兩三年時間,再加上數千萬的相關開銷,卻拿不到IPO批文,即便不死,也就只能剩下半條命。誰能經得起如此折騰?這就是IPO行政審批的核準制!
(2)哪家企業有資格IPO,由政府說了算,投資者無話語權。從表面上、名義上看,IPO門檻標準是由上交所和深交所獨立制定的,實際上,IPO核準制的“海選”機制,其評委與裁判都是證監會直接掌控著,證監會審批IPO的標準,也就是交易所必須遵從和接受的IPO標準,因此,交易所實際上沒有IPO設定的自主權,投資者就更沒有IPO話語權了。
(3)企業何時IPO,由政府決定,發行人沒有自主權。企業何時IPO是企業自己的事,是轉瞬即逝的“商機”,但證監會嚴格地掌控著IPO的閘門和IPO節奏。證監會可以隨時關閉一級市場,比方,暫停IPO一年或兩年,企業根本無法主宰自己IPO的命運。如果剛好排隊苦等兩年,再遇上證監會暫停IPO兩年,這家企業就會玩完!
(4)IPO價格由政府硬性規定:發行市盈率不得超過23倍,不論企業好壞。發行人、承銷商及投資者無權確定IPO價格,因為證監會嚴格地規定了所有企業IPO的價格,只能是“一口價”,即發行市盈率不得超過23倍,于是,所有企業無論質地好壞,全部定價為22.99倍的發行市盈率。夠絕吧?
(5)無論你多有錢,投資者沒有申購新股的自主權,打新要由政府統一按計劃配置。在A股市場,不是誰都可以打新的,因為政府認為打新是一種“福利”,不能讓場外的投資者分享,而必須由場內投資者按計劃配置、統一分配,這是新時代的平均主義大鍋飯!
(6)政府采用IPO饑餓營銷法,新股申購中簽率只能在萬分之五左右。一邊是股評家反對新股擴容,另一邊卻是股民搶購新股的壯觀景象,這讓股評家們百思不得其解!既然股民對新股投資存在如此巨大的需求,新股申購中簽率竟不足萬分之五,為什么政府故意采用饑餓營銷手法,控制新股發行?
(7)所有新股上市首日,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全部封殺在44%的漲停板,任何新股不得例外。在成熟市場,新股上市首日“破發”的比例一般高達30%以上,全世界唯有中國股市,新股上市首日必須全部漲停,你認為這還叫“市場”嗎?
(8)所有新股上市后,必須連拉N個漲停板,一般以10個漲停板為最低目標,否則,股民堅決不答應。這樣的股市,這樣的奇葩,股民賭的就是心跳,賭的就是刺激!誰是最后一棒,這并不重要,因為一定不是我!比方,暴風科技上市后,就連拉29個漲停板!原本在二級市場應該定價為230倍的市盈率,證監會卻只讓最高23倍市盈率發行,一、二級市場十倍差價,當然要一口氣賭到底啦!不賭白不賭!
(9)因為IPO成本太昂貴,買殼更劃算,這是傻子都明白的道理!垃圾股死不退市,炒殼游戲越來越猖獗,這不是退市制度的原因,制度根源是IPO體制的病態。只有IPO成本與IPO身份大跌了,才能讓垃圾股的殼資源分文不值,投資者才會真正“用腳投票”。
(10)因為A股“政策市”與“散戶市”疊加在一起,暴漲暴跌、短牛慢熊就會成為常態。一旦牛市來臨,全民炒股、一哄而上,群眾運動式的“瘋牛”就會一步到位,結果牛市總是短命,一年半載就玩完了。相反,一旦熊市來臨,股民一哄而散、一盤散沙,報復性的熊市瘋狂更恐怖、卻成常態,但外國人總誤以為是“股災”,而且這樣的熊市特別漫長。它不僅讓寶馬變自行車,還讓投資者患上恐懼癥,沒有五年、七年時間難以醫治。
細數上述A股市場存在的種種荒唐現象,令人難以置信:我們的股市還是“市場”嗎?怎么辦?唯一對策就是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改革方向。“注冊制”只是一個名稱,一個叫法,其背后的實質和內核才是最重要的。簡單地講,注冊制就是IPO市場化,我們不必在名稱上過于糾結和苦惱!IPO市場化必將是A股市場的一場革命,沒有人能夠抵擋!
筆者認為,與新三板市場化程度相比,A股市場至少落后30年。1990年中國A股市場開業,至今已有25年的歷史,但A股市場一直存在“反市場化”的傾向,它與新三板完全是不同的兩重天!兩個世界!不過,按照十三五規劃要求,到2020年末,隨著以注冊制為代表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改革到位,A股市場有望達到今天新三板的市場化程度。
不過,在新三板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我們必須高度警惕:新三板畢竟不是場內市場,它是標準的場外市場,其基礎功能是股權展示、估值定價、轉讓過戶,其高端功能則是私募融資、并購重組。因此,新三板并非股民炒股的地方,它并不追求換手率,也不以轉板或IPO為主要目標。
有人主張將其打造成中國版NASDAQ,這是嚴重誤導。因為NASDAQ是全球最大的“創業板”,深交所的創業板就是中國版的NASDAQ,而新三板不過就是中國版的“粉單市場”,這是新三板的市場定位與特色,我們切莫讓新三板誤入歧途。此外,還有人主張讓股民參與炒作新三板,并以此提高新三板的流動性和換手率,若果真如此,新三板就是自毀長城!(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